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活在YouTube世代,錄像氾濫。每天在各個電子媒體及社交平台,都可以看到知識、入廚、手作等短片。而在藝術形式包羅萬有的今日,視為流行文化一部分的短片及電影,亦成為今屆Art Basel的重點之一。在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67部短片作品,並首次包括了5部長篇作品,以光影時刻進一步擴闊藝術視野。
由3月21至26日期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化身為「光映現場」影院,讓人接觸社交平台及電子媒體以外的短片及錄像。而今屆,由駐北京及蘇黎世的多媒體藝術家兼製片人李振華(圖)再度為短片系列擔任策展人,涵蓋6個主題,包括《過去與未來之間》、《成為藝術家》、《跳線》、《怪談》、《時間之境》及《人之劇場》,涉獵多個範疇。如取自日本傳統民間傳說及怪異故事的《怪談》,選片以嘗試釋放人類腦海深處異化思想為界線;又或是《人之劇場》,探討台前幕後的關係。
展示社交平台以外的錄像
不過今屆最大突破,是首次放映五部長篇作品,包括首次公映李詩及Philipp Stolzl的《遊》、首度於亞洲公映Michael Schindhelm的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以及村上隆的Jellyfish Eyes、William Kentridge的10 Drawings for Projection和雎安奇的《詩人出差了》。當中包羅了藝術紀錄片如《遊》,記錄了中國藝術家曾梵志4天內在柏林時間11月19日於Berliner Union-Film GmbH & Co.KG影棚內,搭建全白色臨時工作室,並以馬拉松方式完成4米×7米的大型油畫創作《遊》,以多台攝錄機作多角度定點拍攝,記錄當中的構思、對話及繪畫過程種種細節,無間斷拍下整個過程。除了藝術紀錄片,亦有本身是藝術品的錄像作品。如為港人熟悉的村上隆,其作品Jellyfish Eyes便是一例。但個人推介,則是William Kentridge的10 Drawings for Projection,以極具個人風格的炭筆逐格畫下每一個動作,將傳統的藝術式繪畫加入時間元素,耗時22年拍下十齣動畫短片,講述主角資本家Soho Eckstein如何發掘金錢以外的人生價值觀,反映南非由種族隔離政策轉向民主制度的歷史。而Michael Schindhelm的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則算是藝術發展紀錄片,成為不少蒐集中國現代藝術者的借鏡。
深入了解藝術家關心的問題
今屆加入長片,是一大改變。但短片的主題及選擇,亦打破我們在網上速看錄像的慣性題材。與今屆策展人李振華短談,可看到其主題及選片背後的思量。
記﹕如何選擇今屆「光映現場」的作品?
李﹕對今屆作品的選擇,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媒介——如何在當中發現媒介融合,以及推進錄像藝術形式、美學的可能性。有時候,這些推進別具文學特徵;另一個方向,是身分——展示藝術家如何跨越自身的限制,介入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姿態。通常作品內容都有着潛在的聯繫,每年的情况也很不一樣,如偏重某些主題或媒介,都成為在我的思考之外,需要融合的選擇部分。
記﹕是次「光映現場」,作為策展的你有意涉獵6個不同主題。你如何定下6個短片主題?
李﹕此專案一共分為6個主題,其具體方向,因着眾多藝術家在影片創作的訴求,自然地構成一個自足的願景——可以被視之為對殘酷現實的脫離、一種無聲的反抗。這都來自藝術工作者的自醒,將世界現實置於一個側目而視的位置,同時將自己作為參與者的身分,再次調整為行動之後的姿態。
記﹕為何於今屆加插長片部分?
李﹕這是藝術家和機構的雙重需要。一方面,是藝術家製作電影的興起,還有藝術家通過媒介手段記錄和思考創作,以及藝術系統之變化的需要。作為主辦機構,需要不斷調整內容的可能性。我們之前也有收到長篇作品,但因為時間和場地所限,前兩屆沒有展示超過45分鐘的長片。今屆,則是對這個藝術界變化的一次完整回應,也是我一直關注和試着推介的,支持和推介製作長片的藝術家的同時,亦發掘來自獨立電影領域的可能性,構成雙方交融。另一方面,是來自電影領域的藝術傾向,不僅是藝術片,而是考慮到空間和觀影綜合體驗的新嘗試。而藝術領域的工作,通過對電影系統和電影的介入,完成其公共化之轉向。
記﹕於長片部分,與各地影展的選擇方式有何不同?作為策展人的你,如何為觀眾區別兩者?
李﹕長片部分的介紹還是基於上述方向,而每位藝術家的工作很具體的指向不同領域。如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是關於中國內陸發展的30年,這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大背景讓人理解,也讓人更細緻的了解收藏者出現,所代表的文化及全球化影響,以及藝術市場的轉向。關於曾梵志的紀錄片《遊》,則是在探討藝術家關於東西方文化處境的思考,以及具體地呈現其繪畫技法。
我也擔任過電影節和新媒體藝術節的評委工作。而2016年「光映現場」的不同之處,在於希望能透過選片,深入了解藝術家所關心的問題,是更細緻微妙的,以及提供一個更大範圍的可能性,如村上隆和William Kentridge在動畫領域的工作,所指向的地區文化特徵;雎安奇電影所呈現的地區風貌,其背後都有着很深刻的觀念。這與電影節所需要講的故事,有着本質的差異。藝術家所關注的圖像、詩歌、災難,借助了一種更公眾的手段,並完成其獨立思考之介入,並超越地緣政治的關係。這,是我們希望呈現的。
文﹕Dawn Hung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由3月21至26日期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化身為「光映現場」影院,讓人接觸社交平台及電子媒體以外的短片及錄像。而今屆,由駐北京及蘇黎世的多媒體藝術家兼製片人李振華(圖)再度為短片系列擔任策展人,涵蓋6個主題,包括《過去與未來之間》、《成為藝術家》、《跳線》、《怪談》、《時間之境》及《人之劇場》,涉獵多個範疇。如取自日本傳統民間傳說及怪異故事的《怪談》,選片以嘗試釋放人類腦海深處異化思想為界線;又或是《人之劇場》,探討台前幕後的關係。
展示社交平台以外的錄像
不過今屆最大突破,是首次放映五部長篇作品,包括首次公映李詩及Philipp Stolzl的《遊》、首度於亞洲公映Michael Schindhelm的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以及村上隆的Jellyfish Eyes、William Kentridge的10 Drawings for Projection和雎安奇的《詩人出差了》。當中包羅了藝術紀錄片如《遊》,記錄了中國藝術家曾梵志4天內在柏林時間11月19日於Berliner Union-Film GmbH & Co.KG影棚內,搭建全白色臨時工作室,並以馬拉松方式完成4米×7米的大型油畫創作《遊》,以多台攝錄機作多角度定點拍攝,記錄當中的構思、對話及繪畫過程種種細節,無間斷拍下整個過程。除了藝術紀錄片,亦有本身是藝術品的錄像作品。如為港人熟悉的村上隆,其作品Jellyfish Eyes便是一例。但個人推介,則是William Kentridge的10 Drawings for Projection,以極具個人風格的炭筆逐格畫下每一個動作,將傳統的藝術式繪畫加入時間元素,耗時22年拍下十齣動畫短片,講述主角資本家Soho Eckstein如何發掘金錢以外的人生價值觀,反映南非由種族隔離政策轉向民主制度的歷史。而Michael Schindhelm的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則算是藝術發展紀錄片,成為不少蒐集中國現代藝術者的借鏡。
深入了解藝術家關心的問題
今屆加入長片,是一大改變。但短片的主題及選擇,亦打破我們在網上速看錄像的慣性題材。與今屆策展人李振華短談,可看到其主題及選片背後的思量。
記﹕如何選擇今屆「光映現場」的作品?
李﹕對今屆作品的選擇,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媒介——如何在當中發現媒介融合,以及推進錄像藝術形式、美學的可能性。有時候,這些推進別具文學特徵;另一個方向,是身分——展示藝術家如何跨越自身的限制,介入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姿態。通常作品內容都有着潛在的聯繫,每年的情况也很不一樣,如偏重某些主題或媒介,都成為在我的思考之外,需要融合的選擇部分。
記﹕是次「光映現場」,作為策展的你有意涉獵6個不同主題。你如何定下6個短片主題?
李﹕此專案一共分為6個主題,其具體方向,因着眾多藝術家在影片創作的訴求,自然地構成一個自足的願景——可以被視之為對殘酷現實的脫離、一種無聲的反抗。這都來自藝術工作者的自醒,將世界現實置於一個側目而視的位置,同時將自己作為參與者的身分,再次調整為行動之後的姿態。
記﹕為何於今屆加插長片部分?
李﹕這是藝術家和機構的雙重需要。一方面,是藝術家製作電影的興起,還有藝術家通過媒介手段記錄和思考創作,以及藝術系統之變化的需要。作為主辦機構,需要不斷調整內容的可能性。我們之前也有收到長篇作品,但因為時間和場地所限,前兩屆沒有展示超過45分鐘的長片。今屆,則是對這個藝術界變化的一次完整回應,也是我一直關注和試着推介的,支持和推介製作長片的藝術家的同時,亦發掘來自獨立電影領域的可能性,構成雙方交融。另一方面,是來自電影領域的藝術傾向,不僅是藝術片,而是考慮到空間和觀影綜合體驗的新嘗試。而藝術領域的工作,通過對電影系統和電影的介入,完成其公共化之轉向。
記﹕於長片部分,與各地影展的選擇方式有何不同?作為策展人的你,如何為觀眾區別兩者?
李﹕長片部分的介紹還是基於上述方向,而每位藝術家的工作很具體的指向不同領域。如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是關於中國內陸發展的30年,這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大背景讓人理解,也讓人更細緻的了解收藏者出現,所代表的文化及全球化影響,以及藝術市場的轉向。關於曾梵志的紀錄片《遊》,則是在探討藝術家關於東西方文化處境的思考,以及具體地呈現其繪畫技法。
我也擔任過電影節和新媒體藝術節的評委工作。而2016年「光映現場」的不同之處,在於希望能透過選片,深入了解藝術家所關心的問題,是更細緻微妙的,以及提供一個更大範圍的可能性,如村上隆和William Kentridge在動畫領域的工作,所指向的地區文化特徵;雎安奇電影所呈現的地區風貌,其背後都有着很深刻的觀念。這與電影節所需要講的故事,有着本質的差異。藝術家所關注的圖像、詩歌、災難,借助了一種更公眾的手段,並完成其獨立思考之介入,並超越地緣政治的關係。這,是我們希望呈現的。
文﹕Dawn Hung
編輯﹕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