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財相歐思邦在本月16日的預算案內宣布,為了「拯救下一代」,英國要開始對生產含糖飲料的企業徵稅;為了讓生產商有足夠時間調整配方,這項新稅種計劃在2018年4月開徵,預計首年可徵得7.36 億美元稅收,用作支持學校開展更多體育運動。
香港人看這則新聞,大多不以為然,認為是小題大做,以徵稅方式懲罰含糖飲料生產商,解決不了人民肥胖的問題;而且,正如「條命是我自己」的邏輯,人民吃什麼何須政府監管,為何要如此大張旗鼓針對含糖飲料?
英「醫」肥胖 每年耗50億英鎊
在英國,「向肥胖宣戰」由來已久,代表英國醫生的皇家醫學院學會(The Academy of Medical Royal Colleges)在2013年發表報告稱,不斷膨脹的腰圍已經造成了一場危機,英國大約四分之一成年人屬於肥胖,三分之一小學畢業生超重,肥胖為英國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問題。皇家醫學院學會主席Terence Stephenson更聲稱,要把反對肥胖與禁煙等量齊觀,兩者都要禁。以2013年計,英國政府為「醫治」肥胖問題的支出約在每年50億英鎊。很明顯,個人健康問題涉及醫療公帑,單靠教育已無法解決問題,政府於是插手。
事實上,肥胖而成為「問題」非英國獨有,據世衞組織的統計,全球目前超重的成年人口超過10億,肥胖的則有3億人。而統計顯示,歐洲幾乎半數人口超重,男性10%至20%肥胖。中國的肥胖人數則逼近一億。按世衞組織在1990年建議,正常人體重適宜的 BMI 範圍應在18.5至25之間,25至29.9屬於超重,大於30則是肥胖。
治本大趨勢 港府停留教育階段
香港情况其實也不樂觀,教育局在去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兩成七的學生超重,部分更達癡肥水平。特區政府對此並沒有特定的應對政策,教育局只在制定課程學習宗旨時,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其中一個重點,針對健康飲食知識、正面價值觀等,以教育啟發為主,沒有其他特別措施。
香港在公共衞生和健康政策方面,主要以投放資源在醫院、診斷、治療等為主,其他如教育及針對食品的措施則極少。以徵糖稅為例,早在英國之前,法國、芬蘭、墨西哥、匈牙利等,都分別推行糖稅,以圖減低人民的攝糖量。糖稅是否有效未知,但針對危害健康的源頭着手,則已是國際大趨勢。
[陳景祥 齊物論]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