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幾年前,在公關送來的禮物堆裏,發現印上笑大人個口的岳敏君肖像圖雨傘,提着它,面對下雨的日子多了份幽默感。
有同事說她多年前,憑眼緣買入了當時還未揚名的奈良美智邪惡大眼妹畫作,現在升了不知道多少倍,心想,身邊也有名畫收藏家。去年,聞得奈良美智在日本地震後有感生命無常,將小女孩的表情改變了。及後,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遇上女孩,感到特別親切。
藝術品一直被安置得高高在上,即使在三年前,香港開始舉辦巴塞爾藝術展,這麼近那麼遠的感覺,仍然濃烈。公共藝術不一樣,由於那是公眾隨時可達的地方,首先就剔除了那份高攀的緊張氣氛,然後,公共藝術多半是中型以至大型的尺碼,沒有拍兩拍就壞掉的恐懼感,我們就放心走過去依着看書飲咖啡和selfie。
走進藝術品中互動
2014年的第二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新加坡藝術家李文的作品《乒乓成圓》是一張圓形如冬甩的乒乓球桌,觀賞者可走進去耍樂一番。觀乎它的受歡迎程度,近距離接觸對於藝術作品本身的認受性不言而喻。當年無緣去拍兩板,今年的第四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有些景點就不能再錯過。包括Encounters展區中張鼎的作品,由18件24K鍍金鋼盒組成的《18個立方》,觀賞者不僅可以走進去,還可以觸碰,不僅可以觸碰,還可以加工進行第二輪創作,寫字塗鴉以至切割都無任歡迎,好想把割下來的小片拿回家珍藏,順道驗證24K鍍金鋼有多堅硬。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對待藝術品太兒戲,但不可否認的是,隨着藝術品的在地性與着地性課題被熱烈討論,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漸漸拉近。「藝聚空間鍁ncounters」的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今年就強調了對Encounter的重新探索,那就是人與人或者人與物件之間的互動。
作品富濃烈家鄉風味
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有35個國家地區共239間畫廊參與,28間首度參展的畫廊9間來自亞洲,包括上海、北京、名古屋、東京、台北及新加坡等,歐洲有18間藝廊首度參展,最特別的,是首次有南非以外非洲地區藝廊參展,藝廊來自北非突尼西亞,有「十大浪漫小鎮」之稱的西迪布賽伊德的Selma Feriani Gallery。
我們將會在今屆中聞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作品濃烈的家鄉風味,除了香港人會對之好奇的地區,如中東與北非之外,澳洲兩位藝術家Michael Cook及Brook Andrew,也在創作中緊緊擁抱他本身或家人的原住民身分,分別創作了Mother和Building Empire。成長背景往往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啟發之一,就像從小在三藩市唐人街長大的已故藝術家Martin Wong會把李小龍放進作品裏;伊朗的攝影師Newsha Tavakolian,會與好友相約,在家鄉蒐集中產家庭的生活照,讓不含火藥味,平淡得來卻又富有趣味的伊朗生活軼事,得以展現在遙遠的香港大都會展館裏。
性別認同也是創作的重要元素,張爽今年透過作品《0一視點》展示自身對於性別身分的認同。今年首度進駐亞太地區展館的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作品向來散發着強烈的女性本位意識,把作為女性的人生中慘痛經歷一針一針縫製成為有血有肉的作品。
楊嘉輝帶觀賞者走出展場
如果藝術品本身就是一份體驗,觀賞者能參與其中,就自然更樂意將之帶回家好好珍藏。去年獲得首屆「香港寶馬藝術之旅」大獎的楊嘉輝,會透過一場多媒體導行,帶領巴塞爾藝術展的來賓走出會展中心,來到金鐘和灣仔區的街道上,體驗一場具地點性及時間性、糅合地區歷史、個人敘述,以至虛構故事的旅程。
令藝博旅程成為賞心悅目的觀賞經驗,深信也是德薩畫廊的策展態度,是以藝廊往往會為展覽設計獨特的主題,如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就以「Essential Red」為主題,將林菁菁、王國鋒、吉原治良、趙無極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連成一線,不僅能讓觀賞者留下更深刻印象,也為展場設置遠遠都能看見的「地標」,為藝博增加奪目記憶。既是作品,也是地標,大眾就可以與藝術樂在相遇中。
文﹕劉倩瑜
策劃﹕冼偉強、劉倩瑜
美術指導﹕John Wan
編輯﹕梁小玲、蔡曉彤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有同事說她多年前,憑眼緣買入了當時還未揚名的奈良美智邪惡大眼妹畫作,現在升了不知道多少倍,心想,身邊也有名畫收藏家。去年,聞得奈良美智在日本地震後有感生命無常,將小女孩的表情改變了。及後,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遇上女孩,感到特別親切。
藝術品一直被安置得高高在上,即使在三年前,香港開始舉辦巴塞爾藝術展,這麼近那麼遠的感覺,仍然濃烈。公共藝術不一樣,由於那是公眾隨時可達的地方,首先就剔除了那份高攀的緊張氣氛,然後,公共藝術多半是中型以至大型的尺碼,沒有拍兩拍就壞掉的恐懼感,我們就放心走過去依着看書飲咖啡和selfie。
走進藝術品中互動
2014年的第二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新加坡藝術家李文的作品《乒乓成圓》是一張圓形如冬甩的乒乓球桌,觀賞者可走進去耍樂一番。觀乎它的受歡迎程度,近距離接觸對於藝術作品本身的認受性不言而喻。當年無緣去拍兩板,今年的第四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有些景點就不能再錯過。包括Encounters展區中張鼎的作品,由18件24K鍍金鋼盒組成的《18個立方》,觀賞者不僅可以走進去,還可以觸碰,不僅可以觸碰,還可以加工進行第二輪創作,寫字塗鴉以至切割都無任歡迎,好想把割下來的小片拿回家珍藏,順道驗證24K鍍金鋼有多堅硬。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對待藝術品太兒戲,但不可否認的是,隨着藝術品的在地性與着地性課題被熱烈討論,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漸漸拉近。「藝聚空間鍁ncounters」的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今年就強調了對Encounter的重新探索,那就是人與人或者人與物件之間的互動。
作品富濃烈家鄉風味
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有35個國家地區共239間畫廊參與,28間首度參展的畫廊9間來自亞洲,包括上海、北京、名古屋、東京、台北及新加坡等,歐洲有18間藝廊首度參展,最特別的,是首次有南非以外非洲地區藝廊參展,藝廊來自北非突尼西亞,有「十大浪漫小鎮」之稱的西迪布賽伊德的Selma Feriani Gallery。
我們將會在今屆中聞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作品濃烈的家鄉風味,除了香港人會對之好奇的地區,如中東與北非之外,澳洲兩位藝術家Michael Cook及Brook Andrew,也在創作中緊緊擁抱他本身或家人的原住民身分,分別創作了Mother和Building Empire。成長背景往往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啟發之一,就像從小在三藩市唐人街長大的已故藝術家Martin Wong會把李小龍放進作品裏;伊朗的攝影師Newsha Tavakolian,會與好友相約,在家鄉蒐集中產家庭的生活照,讓不含火藥味,平淡得來卻又富有趣味的伊朗生活軼事,得以展現在遙遠的香港大都會展館裏。
性別認同也是創作的重要元素,張爽今年透過作品《0一視點》展示自身對於性別身分的認同。今年首度進駐亞太地區展館的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作品向來散發着強烈的女性本位意識,把作為女性的人生中慘痛經歷一針一針縫製成為有血有肉的作品。
楊嘉輝帶觀賞者走出展場
如果藝術品本身就是一份體驗,觀賞者能參與其中,就自然更樂意將之帶回家好好珍藏。去年獲得首屆「香港寶馬藝術之旅」大獎的楊嘉輝,會透過一場多媒體導行,帶領巴塞爾藝術展的來賓走出會展中心,來到金鐘和灣仔區的街道上,體驗一場具地點性及時間性、糅合地區歷史、個人敘述,以至虛構故事的旅程。
令藝博旅程成為賞心悅目的觀賞經驗,深信也是德薩畫廊的策展態度,是以藝廊往往會為展覽設計獨特的主題,如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就以「Essential Red」為主題,將林菁菁、王國鋒、吉原治良、趙無極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連成一線,不僅能讓觀賞者留下更深刻印象,也為展場設置遠遠都能看見的「地標」,為藝博增加奪目記憶。既是作品,也是地標,大眾就可以與藝術樂在相遇中。
文﹕劉倩瑜
策劃﹕冼偉強、劉倩瑜
美術指導﹕John Wan
編輯﹕梁小玲、蔡曉彤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