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荷語法語區鬥爭 立國種禍根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23日 06:35
2016年03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比利時的荷語區與法語區之爭,早在立國之初已埋下伏線。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列強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強行將以天主教徒為主的今比利時地區與信奉新教為主的荷蘭合併成荷蘭聯合王國,並由新教徒國王統治。宗教、語言和經濟模式的差異觸發1830年的獨立運動。


聯邦化加劇分歧 曾釀政府難產

在列強博弈下,比利時以世襲君主國形式從荷蘭獨立,君主卻是一名德國貴族。首都布魯塞爾的法語化演變成為後來荷、法語區衝突的註腳,儘管立國之初布魯塞爾以弗拉芒語人口(比利時荷語)為主,但新中央政府以法語為官方語言,國家經濟命脈由法語系把持,加上法語人口湧入,大量荷語人口被迫改說法語。


二戰後,法語區漸失經濟掌控權,荷語區重新抬頭。1960年代比利時劃分「語言文化區」,即北部荷語區、南部法語區、布魯塞爾雙語區和德語區,1970年代更重新劃分「語族共同體」,文化與經濟自主權下放到荷語和法語族群自治區域,兩者分歧升溫。1980年代聯邦化加劇,更多權力下放到荷、法語行政自治區,夾在中間的布魯塞爾則要實行複雜的雙語並行規則。法語人口和荷語人口各不相讓,是現代比利時行政上各種混亂的主要元兇,並造成2010年起長達逾500日的政府難產局面。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