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系主席李嘉誠今年在公司業績會上回答記者提問,談到政治、經濟、下任特首選舉等各方面議題,其中說到今年經濟情况是20年以來最差,以他的閱歷和掌握大量數據,對經濟景况作出這樣的判語,警示作用不能忽略;另外,他把業績記者會定調為「今日的主題是不要再損害香港」,同樣發人深省,李嘉誠在港打拼超過70年,看着和參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的過程,對近年種種亂象也坐不住了,發出的痛惜呼籲,相信不少市民會有同感。這位年近九旬老人家的肺腑之言,值得社會各方面嘴嚼和思考。
經濟危言發聲護港
李嘉誠警示值深思
本港經濟現况,只要梳理一下,就會發現正在處於數十年未見的嚴峻景况。首先,全球經濟明滅未定,聯儲局去年12月啟動加息之後,本來預告今年會加息4次,但是周中議息結果,決定維持利率不變,聯儲局官員吹風說今年只會加息兩次,顯示美國經濟承受不起常規加息衍生的壓力;而聯儲局加息變得猶豫,特別使新興市場的前景,籠罩不明朗因素。其次,歐元區和日本則是「量化寬鬆」愈玩愈激,實行違反常理的負利率,這個「險招」對歐洲、日本以至環球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尚待觀察。另外,與本港經濟最密切的內地經濟,因為結構轉型,持續下行,未知何時止跌和重拾升軌。上述種種情况,有經濟學者認為目前環球經濟景况,並非一般的經濟周期調整,而是全球經濟面臨崩潰,甚或大衰退的前奏。
本港從上世紀70年代起,經歷過的能源危機和大大小小經濟周期調整,都有特定原因或區域因素,例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科網股爆破,甚至是SARS疫症等,都是可知、可見的危機;不過,現在的景况,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8年了,主要經濟體仍在深度調整,而且迹象顯示看不到盡頭,因此,「今年經濟情况是20年以來最差」的描述,不僅說明現况,或許預示未來經濟可能要經歷一次鳳凰湼槃的洗禮。
本港經濟的嚴峻情况,除了受環球和內地經濟影響,不幸的是還有內憂,政治鬥爭衝擊着經濟發展。可以說,目前香港正遭受政經夾擊,經濟處境的嚴峻程度,超逾其他國家地區和主要經濟體。
香港的政治鬥爭,已經發展至不惜利用經濟發展為籌碼的地步。本港科技發展滯後,競爭力減弱,這是多年來國際間和內地研究評級一再揭示的事實,政府要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為經濟尋求新增長點,卻在立法會遭到「拉布」阻撓,需耗時約3年半,到去年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獲得通過成立。版權修訂條例,本來有助於推展創意產業,草案歷經諮詢和立法會的事務委員會審議,已經取得平衡各方利益的安排,專家也認為議員應該通過草案,但是泛民議員為了政治目的而進行的鬥爭,最終草案被拖死。
外圍經濟無法左右
鬥爭喪理卻可控制
創新科技和完善版權規管,都與發展產業、推動經濟有關,卻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關心政局的人,對此會感到無奈或憤怒。李嘉誠說「不要再損害香港」,他並未具體說明究何所指,不過,只要留意立法會議事情况,都會知道這類涉及經濟發展事務,都被政治掛帥、鬥爭先行搞得五癆七傷。至於年初一深夜的旺角暴亂,反映不少人失去理性,手段之暴烈程度使人震驚,那些磚頭不僅使近百名警員受傷,它更是投向香港,損害了文明、理性、非暴力的香港形象和聲譽。
政治爭拗發展至以經濟議題為武器,不惜拖垮經濟發展,這是議會政治最劣質的表現,對於以經濟發展為鬥爭籌碼的政客,嚴格而言,其心可誅,應予譴責,因為損害了香港和市民的利益福祉。香港無能力左右環球經濟和內地經濟,政府只能適時應對處理,政治鬥爭卻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在經濟景况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若政客仍然鬥爭先行,不理經濟死活,是絕對不負責任的行為。香港在這場環球經濟迷霧,能否安然渡過,尚屬未知之數,整體社會應該集中精力應對,此際若繼續受到政治鬥爭夾擊,勢必損害香港應對經濟挑戰的能力。期望於此嚴峻關頭,香港回復由理性和平非暴力主導,不致繼續在沉淪衰敗之路走下去。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