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接二連三的學生輕生事件,使各界反思香港年輕人於社會、教育和家庭系統裏面對的困境和壓力。本文從回應進步教師同盟張秀賢兄於《明報》即時新聞文摘的〈生命及不上生涯〉(3月7日)作引子,探討校園學生關顧工作的現况和前景。
學生輔導資源與人力
張秀賢兄指出現時編制內的專業輔導人員不足回應學生需要,直指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1992年開始,全港所有小學以「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為學生成長支援及輔導工作概念架構,每所小學可獲額外資源聘請一名學生輔導教師或領取學生輔導津貼引入外界服務。至於中學界別,早於1980年代,前教育署就為每所中學增加一名常額學位教師,分擔學生輔導主任及升學輔導主任的部分教學工作,使他們有空間可策劃、推動全校的學生成長支援工作。可惜,這名教師人手在絕大多數情况下,「溶入」整體教師編制,兩名輔導主任的教學擔子不比其他教師輕省,學生輔導及生涯規劃教育只是輔導教師的「非教學負擔」,舉辦最具經濟效益的「主題講座」便成學生服務的主流。其後,每所中學再獲一名學校社工。從社福機構聘任的學校社工,多與學生輔導主任合作,也跟進至少70名學生的輔導個案。
高中學制強調中學畢業生可因應個人的興趣、能力和職志,選擇「多元出路」。升學輔導組老師的工作量大增,除了要不斷與時並進掌握出路資訊,舉辦輔導活動,也要照顧學生的個別需要;輔導工作得由傳統的「資訊提供」、「解難」模式,過渡至強調學生自我認識和發展性的個別規劃輔導(individual planning)。
即使在極有限的資源下,新學制起步時不少升學及就業輔導老師仍以學生利益為先,咬緊牙關,全力以赴。沒有資源,專業能量不足,不可能回應學生的需要。2014年特首《施政報告》終於為生涯規劃教育訂下政策和提供相應資源。
學生輔導——把握優勢 整理經驗
回顧中小學的學生輔導(包括一般輔導和升學及就業輔導)的系統發展,香港有其特色——以功能小組方式,由一至兩名輔導主任作骨幹,帶領其他教師成員推動各種形式的輔導介入計劃,其優勢是他們認識學生和家長、其他教師,見證學生在校成長的過程,有助以全校參與方式提供不同程度、形式(例如班主任課、教師與任教學生的個別指導和跟進、家長教育)的輔導。張秀賢兄提出增加專業輔導員進行學生輔導,如增加輔導員等同推倒現時功能小組的做法,恐怕是對問題過於簡化。
更根本的問題,是學生輔導及成長支援工作的內涵和定位。已在小學推行20年的全方位輔導,源自美國學生輔導大師Prof. Norman Gysbers的全方位輔導計劃(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在中學,教育局讓學校以校本精神自決學生輔導方向。本地幾位學者多年來一直在中小學推動全方位輔導計劃並進行深入研究,所得的結果對我們了解學生輔導工作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註)。
10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學生全人發展可由「生活技能」導向,包括「學術發展」、「個人——群性發展」及「事業(生涯 / 潛能)發展」3個互為緊扣的環節表述,每導向包括多項發展元素,生命教育本質為「個人——群性發展」的部分。從這角度,所謂「生命及不上生涯」的觀點,明顯忽略了各發展導向互相補足、彼此促進的本意。難道選科的決定對生命不重要嗎?擇業規劃對生命不重要嗎?這是誤將兩者對立或割裂才會產生這看法。生命教育中談及的「知、情、意、行」其實也是生涯規劃中同學要經歷的過程。生涯規劃教育也不是教人讀名系選「筍工」,而是更能從同學的夢想與理想出發,自我實現,回饋社會。
哪個因素對3個發展導向最具正面作用?研究團隊的發現,看似理所當然卻可能早已被我們忘記:聯繫感(connectedness)——年輕人與學校、老師、朋輩、家長間的互動關係,是發展各生活技能的關鍵!昔日老師和我們在課後談談人生理想、關心我們的成長……因此也影響我們立志藉教育專業春風化雨,教育下一代。聯繫感強的學生,明白他日在最低潮時仍有人為他打氣!
學生輔導政策前景
教育局已委託專責委員會探討學童輕生事件,預料其中包括檢視學生輔導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一項教育政策能否達其原意不被異化扭曲,有幾個相連因素:政策方向——解釋政策內容——實踐與發展——監察與回饋。生涯規劃教育政策的發展過程,給我們一些教訓,值得作為同類政策的參考:政策方向是好的,局方也以學校通函和制訂指引方式向全港學校解釋政策。但就為升學輔導老師創造空間,以實實在在的做好個人輔導和跟進這最重要的一環,未有在解釋政策、推動實踐和監察幾個層面給予足夠的力度,致使少部分學校和老師因種種理由,將寶貴的資源用於水平不足的「活動」,學生疲於出席大小講座,卻忽視個人化的支援關顧,殊甚可惜。張兄對生涯規劃教育的抱怨,應也源於此。
盼望未來的學生輔導及支援政策,能建基於本地已有的系統和研究優勢,以發展輔導人才為重心,附以適當資源,不必大灑金錢於花多眼亂的「創新」項目。輔導,就是人的工作。輔導教師要求適當的空間,不是為安逸,個人關係和關顧工作是學生輔導和生涯輔導的最關鍵內涵,教師擁有身心靈健康,才有能量在校園建立以信任、關愛、尊重為基礎的支援網。
註:參見香港大學生活技能發展與全方位輔導計劃網頁(web.hku.hk/~life)
作者何玉芬是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
陳偉文是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幹事,
陳偉民是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幹事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