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賣殼潮有退潮迹象,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押股潮。翻查資料,有自行披露的押股個案,過去半年已超過15宗,惟據熟悉監管條例人士稱,現時上市條例對於大股東押股的披露偏向寬鬆,估計涉及大規模押股的細價股實際數字遠超15宗,並預期在股市轉弱下,如恒發洋參(0911)般押股「爆煲」個案可能仍會再次發生。
根據上市條例,目前本港上市公司大股東,只有在上市首年或涉公司控股權轉換情况下,才需公開披露押股貸款情况。有曾於監管機構工作人士透露,現時本港大量涉及主要股東押股的上市公司,實際上都沒有公開披露,投資者只能透過股權披露系統「靠估」:「金融機構接受押股,都會自行申報持有股份權益,但因不涉買賣,所以不會有作價,但要留意有其他情况都會出現類似申報,不一定涉及押股。」
投資者現時多「靠估」
有資深本地證券界人士表示,押股等同抵押物業貸款,是投資者的正常財務安排,但近期出現的個別情况,是有主要股東將大量持股抵押作槓桿式投資,在股市轉弱下,加上或有「有心人」有意搶奪控股權,押股爆煲的情况仍會再次發生。
根據上市條例,目前本港上市公司大股東,只有在上市首年或涉公司控股權轉換情况下,才需公開披露押股貸款情况。有曾於監管機構工作人士透露,現時本港大量涉及主要股東押股的上市公司,實際上都沒有公開披露,投資者只能透過股權披露系統「靠估」:「金融機構接受押股,都會自行申報持有股份權益,但因不涉買賣,所以不會有作價,但要留意有其他情况都會出現類似申報,不一定涉及押股。」
投資者現時多「靠估」
有資深本地證券界人士表示,押股等同抵押物業貸款,是投資者的正常財務安排,但近期出現的個別情况,是有主要股東將大量持股抵押作槓桿式投資,在股市轉弱下,加上或有「有心人」有意搶奪控股權,押股爆煲的情况仍會再次發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