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京「兩會」曲終人散。本來在香港情勢危疑詭譎之際,許多人期望藉此觀察北京對香港現况的取態和應對,但是綜觀這次會期,香港事態被「冷處理」;從領導人到各級官員不是善頌善禱,就是重申對港既定方針政策,並未觸及當前事項。雖然說「冷處理」也是一種態度,但是香港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和推進發展,而政治體制使管治趨向失效,政治生態惡化,在沒有對策之下,香港難望走出困局。
香港事務已現質變
北京公開淡然處之
今年「兩會」就香港事務的政治風向標作用,較諸往年更受重視,主要是農曆年初一深夜在旺角發生了一場30多年以來最暴烈、最血腥的暴亂,有參與者在街頭高呼「香港建國」。另外,參與暴亂被檢控的梁天琦,雖然在新界東議席補選未當選,但是獲得約6.6萬票;以梁天琦不諱言鼓吹暴力、認同港獨,竟然是高票落選。暴亂和補選結果與多數人認知的香港事務本質,有顯著落差。「香港怎麼了?」是許多人提出的問題,因此有不少人期望透過「兩會」能審視香港未來路向。
「兩會」會期內,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總理李克強等官員,先後觸及香港事態,但他們對旺角暴亂並無嚴辭批評,甚至連「旺角」兩個字也未提及。而所謂「本土」轉趨分離,以至有人公然提出的港獨訴求,從官員們的平和語調,也看不出他們對香港事態出現質變的反應。近年北京對香港事務介入漸深,對情勢惡化不可能沒有研判和看法,現在各級官員都三緘其口,只能解讀為仍在觀察,未有具體對策。
兩三年前的「兩會」,有關香港事務,由於當時涉及特首普選辦法爭議,各級官員大多強調「一國」、「中央有全面管治權」等,擺出強勢領導架式,令港人感受到歷來最強硬的對港政策。今年發生旺角暴亂,其性質的政治意涵與背景,北京卻淡然處之,這與港人歷來認知有較大落差。北京對香港事態發展,設若仍在觀察階段,或許應該檢視近年的強硬政策是否招致「壓迫力愈大,反抗力愈大」的惡性循環;即是說,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環繞政制爭議的對港政策是否出了問題。北京應以實事求是取態體待對港政策,讓香港事務回歸正軌。
李克強在記者會回答提問時,表示「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衆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和局面」,他對特區政府和港人的信心和信任,港人理應感到寬慰。可是,香港要處理的並非單純的經濟周期下滑,現在出現的複雜問題和局面都與政治體制未能與管治相適應有關,使香港陷入政治不明確。如果單靠香港之力,根本不能解決,必須要北京參與,甚至主導操持,才有望把已脫軌的香港帶回正途。
現行體制是病灶
不適應香港管治
香港政治現况,是年輕人(主要是學生)由強調本土,進而提出港獨;有年輕人提出「二次前途安排」,「2047年成為獨立國家」。另外,有政團擺明不滿足於「高度自治」,要求「自立」等。這些提法已經不僅是主張,而是成為年輕人、政團的政治路線,預期他們將透過選舉爭取權力,推動和爭取達至目標。以香港目前景况,他們可以蓄發和調動的能量,恐非「幾個激進的青年人進入立法會也屬正常」那麼簡單,而是相伴着暴力的港獨訴求,香港前景堪虞。
香港情勢發展到現在的危疑詭譎,與沒有相適應的政治體制有直接關係。香港有充分自由、獨立的司法制度、社會相對富裕、高教育水平和已趨成熟的公民社會,但是其政治體制只有形式上的選舉,民意卻未能在權力結構反映出來。現實上,政策、利益向既得利益集團傾斜,出現不公平和不公義;這樣的體制格局,難以妥善應對社會問題,因而形成特區政府的管治困局。現在體制內與體制外是兩個不同情境,一個政治體制不僅未能消解矛盾,本身還是矛盾之源,則這樣的體制根本就是病灶。
香港面對的複雜問題和困局,與政治體制有關,而政治體制是否改動、如何改動,香港沒有決定權。港獨與反港獨的鬥爭初見苗頭,這是香港事態趨向最壞發展,現在若調整政治體制,讓香港有一個與實際情况相適應的制度,不一定可以全面消解港獨的訴求和挑戰,但是若堅持現行政治體制,可預見的是港獨與反港獨的鬥爭將會愈趨尖銳和激烈,香港前景更陷於重重迷霧之中。北京讓香港有一個與實際情况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此其時矣!以免為時已晚。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