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被譽為上海世博中國館「鎮館之寶」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將於下月9日在香港展出,門券昨日公開發售,反應踴躍,一天內已售出逾20萬張門券。而電子版《清明上河圖》的總設計師、水晶石數字科技公司視覺展示事業部總監于正,建議市民參觀前要預先做「功課」,蒐集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他特別推介三大看點,分別是畫卷的夜景、在虹橋夜景內數百個燈籠,以及在城關附近的大小攤販。
下月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展出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畫卷長120米、高6米,右方起是郊野,中間是虹橋,左方是城關,整個畫卷以4分鐘為一個日夜循環(即兩分鐘日景、兩分鐘夜景)。
「效果一定不比中國館差」
于正昨在記者會表示,香港展出場地與中國館有分別,因此音效、河流效果亦不同,但「效果一定不比中國館差!」而上海中國館內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有8個智慧點藏在水底,播放8段在畫卷中較特別的片段;不過于正無奈稱﹕「由於中國館內太多人,根本看不到在河裏正播放片段!」因此當局決定在香港展出時,會把8個智慧點設置於另一個場館,給觀眾細心欣賞。
先欣賞畫卷 再觀看細節
至於市民應如何觀賞這個「鎮館之寶」呢?于正建議大家遵從欣賞古畫長卷的習慣,從右至左先欣賞畫卷一次,再觀看各部分細節,如夜景、虹橋燈籠等,因為這一事一物,原來都得來不易。「由於原圖沒有夜景,因此我邀請一些專家,透過宋代的詩集及歷史文獻,推敲在虹橋燈籠的種類、大小等。」
香港科學館長(展品)薛雯則建議市民由迎賓館開始參觀,細閱有關《清明上河圖》的圖片展覽及八大智慧點,有助增加了解,然後可進入主場館,館內設有宋代歷史簡介及「戲肉」電子版《清明上河圖》,最後則可參觀畫卷的製作過程。
另外,學生大多來自低收入或新移民家庭的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表示已申請200張門票及交通津貼,未知審批情况,最希望全校同學都可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