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古生物學家在烏茲別克發現體型僅如馬的暴龍表親化石。研究顯示,這種較暴龍早2000萬年存在的白堊紀恐龍憑聰明頭腦和敏銳感官獵食,已然是可怕的生物。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有助探究暴龍體型演化過程。
帖木兒龍助解演化謎
這種暴龍表親的化石在1997年至2006年間於烏茲別克北部克孜勒庫姆沙漠(Kyzylkum Desert)出土,以14世紀中亞霸主帖木兒(Tamerlane)為名,稱為帖木兒龍(Timurlengia euotica)。研究顯示帖木兒龍約在9000萬年前橫行於中亞,與逾2000萬年後雄霸北美的暴龍有血緣關係。
暴龍在約1.7億年前出現時大小只與成人相若,到9000萬年前還保持較小體型,學界迄今未能解釋牠們後來如何在相對短時間內演化成高達13米、重7噸的龐然大物。帖木兒龍成了解謎的第一個線索。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說,帖木兒龍長3至4米,重約270公斤,頭骨形狀揭示其大腦和感官已很發達,內耳特徵與暴龍相似,擁有可聽到低頻聲音的出色聽力。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布魯沙特(Steve Brusatte)表示,新發現讓人知道暴龍在體型暴脹前已很聰明,這些特點使牠們在其他巨大捕食群體消失後,高踞食物鏈上層。布魯薩特指出,儘管帖木兒龍並非暴龍直接祖先,但估計兩者極相似,後者應該也是「跟馬差不多大小的獵食者,有大腦袋與令我們自愧不如的敏銳聽覺」。
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史密森學會的古生物學家休斯(Hans-Dieter Sues)稱,帖木兒龍是靈敏、腿長的「獵人」,可能比暴龍跑得快。
帖木兒龍助解演化謎
這種暴龍表親的化石在1997年至2006年間於烏茲別克北部克孜勒庫姆沙漠(Kyzylkum Desert)出土,以14世紀中亞霸主帖木兒(Tamerlane)為名,稱為帖木兒龍(Timurlengia euotica)。研究顯示帖木兒龍約在9000萬年前橫行於中亞,與逾2000萬年後雄霸北美的暴龍有血緣關係。
暴龍在約1.7億年前出現時大小只與成人相若,到9000萬年前還保持較小體型,學界迄今未能解釋牠們後來如何在相對短時間內演化成高達13米、重7噸的龐然大物。帖木兒龍成了解謎的第一個線索。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說,帖木兒龍長3至4米,重約270公斤,頭骨形狀揭示其大腦和感官已很發達,內耳特徵與暴龍相似,擁有可聽到低頻聲音的出色聽力。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布魯沙特(Steve Brusatte)表示,新發現讓人知道暴龍在體型暴脹前已很聰明,這些特點使牠們在其他巨大捕食群體消失後,高踞食物鏈上層。布魯薩特指出,儘管帖木兒龍並非暴龍直接祖先,但估計兩者極相似,後者應該也是「跟馬差不多大小的獵食者,有大腦袋與令我們自愧不如的敏銳聽覺」。
華盛頓自然歷史博物館史密森學會的古生物學家休斯(Hans-Dieter Sues)稱,帖木兒龍是靈敏、腿長的「獵人」,可能比暴龍跑得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