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任建峰:何謂政治上的第三條路?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6日 06:35
2016年03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最近立法會新界東選舉中,如黃成智、方國珊這些把自己標榜為政治上第三條路的候選人的得票都未能達到他們的期望。表面上,這看來與黃成智多次聲稱遇到很多視自己為中間派選民,及過往展示香港人大多視自己為溫和中間思維的民意調查結果有很大的出入。


在香港,提倡第三條路的人士都把這概念等同於在泛民、建制之間的一個「獨立」派系。這種派系在海外地區的確有例子。澳洲曾經有一個在工黨及政治取態保守的自由黨之間的民主黨。英國有在工黨及保守黨之間的自由民主黨。美國曾經有一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改革黨,是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佩羅創立的。1920年代的德國亦曾經有一個在社會主義及民主主義之間的中間黨。


雖然這些獨立個體的中間派系得票比不上在其左右的大黨,但它們都有風光時候(而且可以是一段頗長的時間)。但它們亦通常是較經不起大風浪的。有時,它們會像美國改革黨一樣,沉溺於人事鬥爭中;亦有時,它們一個政治決定就足以使它們一蹶不振。澳洲民主黨因支持右派自由黨政府有爭議性的稅務方案而走上亡黨之路。英國自由民主黨決定與保守黨組聯合政府後被選民遺棄。德國中間黨決定促成納粹黨希特勒做總理,最終……你懂的。


「第三條路」 起源於90年代

既然「獨立」中間黨派不能成為主流,政治上的第三條路又怎能在多國成功爭取人民支持?

作為一個用詞,「第三條路」的當今用法起源於1990年代,主要是用來形容貝理雅領導的英國工黨或克林頓帶領的美國民主黨。這兩個黨傳統上都是左傾的黨,在1980年代因被視為太「左」而在野多年。貝理雅及克林頓都是走中間路線的,不過他們並沒有自立門戶,建立什麼中間派政團。相反,他們仍有底線地堅守英國工黨及美國民主黨對社會公義、勞工權利、基層福利等原則。但同時,無論是推動政府收支平衡(以求達到福利持續性)、以強硬態度處理治安問題(但又同時放資源在防治青少年誤入歧途的社會項目)、在教育制度上向市場化方向邁進(以求讓基層家長多一些選擇),他們都引用了些傳統上是屬於右派的經濟、社會政策來嘗試達到左派的目的。


非定位於兩派之間那麼簡單

而這種「右學左用」的第三條路作風其實不限於貝理雅與克林頓。與貝理雅與克林頓同期的加拿大前總理克雷蒂安大部分時候都是帶領左傾的自由黨走類似路線。而在1980年代執政的澳洲工黨亦一方面實行讓澳幣匯率浮動、減關稅、放鬆對銀行業管制、減稅及縮緊某些政府開支等鼓勵市場經濟的政策,另一方面亦拿這些政策間接為政府帶來的額外收入把醫療、高等教育等津貼增加。類似第三條路的思維更不止限於左派政黨。近年卡梅倫領導的英國保守黨在經濟問題上堅持戴卓爾主義路線,但在環保、同性戀結婚權等社會問題上就分別以愛國、捍衛家庭觀念等理由把傳統左翼政綱以右翼論述包裝,實行「左學右用」。


總括來說,第三條路根本就不是定位於在兩大派系之間那麼簡單。「獨立」中間派政團通常是脆弱的,亦只能得到小眾支持。成功的第三路線政團都是來自在社會上其中一個有既定立場的大派系,然後再以此作為起點向中間走。但無論是在經濟問題上向右走的左翼政團對社會公義、人人平等的堅持,或在社會問題上向左走的右翼政團對市場經濟、人人有選擇的執著,走第三條路的派系都不會做不倫不類、左右逢源的騎牆派。換句話說,支持中間派的人民多的是,但他們仍要求從政者要有「腰骨」。


回到香港,自立門戶的「獨立」中間派人士包括曾經是泛民的黃成智與湯家驊、曾經是建制派的方國珊及林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舉起「第三條路」旗幟。但他們走的根本就不是第三條路。相反,他們正是那種只能得到小眾支持的「獨立」中間派。他們的問題並不是中間派沒有市場,而是他們與海外的「獨立」中間派一樣,人民(包括大多數中間派選民)很大機會視他們為「三不像」,不知其底線何在,看不到有什麼值得支持的基本理念(「我不是泛民又不是建制」並不是理念!)。


唯一有潛力的是泛民

但既然這群所謂中間派從政者很大機會難成氣候,那些「沉默大多數」的溫和、中間思維的市民在政治上又能「情歸何處」?直到現在,香港仍未有一個走上第三條路的派系。而在本土、建制、泛民當中,本土根本對這些選民沒有興趣。建制亦沒有可能走上第三條路。雖然他們在某些事上能嘗試務實,但第三條路始終要求政團要有底線,而建制派就永遠只能為權宜做「舉手機器」。唯一有潛力走上第三條路的就是泛民。他們在民主發展、人權、一國兩制問題上已展示他們懂得堅守底線。在經濟、民生問題上,他們絕對有政治空間去加把勁,推出向中間方向走的理念、政策。如果泛民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夠做到第三條路所要求那種既有底線,亦有務實。


香港其實與世界各地一樣,溫和中間思維的市民多的是,只是仍未有從政者懂得走上真正的第三條路去迎合這群市民。但願有條件走上這路線的泛民能努力爭取這些市民的支持,為香港民主運動開拓新天地。


(作者按:以上只代表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作者是執業律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