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認清風險 把握機遇 / 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5日 06:35
2016年03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源自美國的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日前雖仍維持香港的債務評級為Aa1,但卻將該評級的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穆迪在本月初亦對中國的評級展望做出相似的調整。而此次調低香港評級展望,主要的理據也是認為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信用質素的聯繫愈來愈緊密,分別體現在經濟、金融與政治等領域。


穆迪與少數幾個在國際上擁有崇高地位的信評機構所做出的有關評級的決定,攸關被評地區或群體在發債集資上的利率高低與便利與否,當然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所以哪怕只是香港的評級展望,而尚未是評級本身的被調低,財政司長曾俊華即時反駁穆迪的「中國風險波及香港」論,反而認為那是香港的「中國機遇」。


我覺得,到底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更緊密聯繫是「風險」還是「機遇」,當然起碼在短時期內是沒有標準的、武斷的答案。勉強可加以討論的,可能也只是如此的更緊密聯繫到底是風險大於機遇,還是機遇大於危機。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各界對於兩大因素的看法。


其一,從較為宏觀的層面來說,中國的經濟進入愈趨緩慢的所謂「新常態」,的確引起中國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有者甚至憂心忡忡。中國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大家普遍都習慣了幾乎都是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即便是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時,經濟成長也成功「保八」(嚴格上來說是國民生產總值維持8%的成長率)。所以當成長率滑落至少於7%的「新常態」時,大家心裏未免有些恐慌。而經濟的運作,許多時候就是從心理思維實踐出來的。大家心裏感到不踏實了,那對參與經濟運作的熱誠自然減退,搞不好會令到業已疲弱的經濟更行雪上加霜。


而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中國不但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更是幾乎在這舉世經濟持續不振的大環境裏的一枝獨秀,儼然是需要勉為其難的牽動世界經濟復興的火車頭。所以,中國自身的經濟成長的盛衰自然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的任何風吹草動當然也會被無限上綱為「大件事」。


不過,我也許是極少數認為中國的經濟進入趨緩的「新常態」,不但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的觀察者。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的高速成長,一方面無可否認的其「含水量」頗高(如散佈中國各地的超大型「白象」與形象工程等,大多也被算入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許多人的浮躁心態,一味往更高更大的「量」方面來去拼搏,而往往忽略了如斯產品與服務的「質」。而無質或低質的長此下去,又如何能建立起強大的、人見人愛的「中國製造」的品牌呢?再另一方面,中國的高速經濟成長可能也在自然環境的妥善保護方面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經濟趨緩新常態 沉澱契機

所以,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對我來說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時機,讓中國各界得以沉澱一下長久以來過於急進的發展思維,對未來經濟成長的優先選項得以去蕪存菁,着重如「十三五規劃」裏的「創新」理念來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質量,還有「綠色」的理念來思考經濟發展的需求,力求更進一步與世界標準接軌。唯有如此這般的乘着「新常態」所賦予的深思熟慮空間來痛下決心,深化經濟的改革與開放,所謂的「中國風險」才得以轉化為「中國機遇」。


其二,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上與金融上的更緊密聯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必然的、無可厚非的。如上述提到,連世界經濟看來都得由中國來拉動了,那臨近中國內地的香港,又如何得以「獨善其身」地來「自絕」於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呢?香港各界當然可以也應該力求擴大、加深與世界其他各地的經貿往來,讓香港的經濟發展組合更為多元化,經濟風險也更得以被「攤薄」開來。但歸根究柢,香港從以前到現在以至可見的未來,都是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國經貿交往的最重要窗戶。所以,起碼在經貿與金融方面,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息息相關是別無選擇的,一時之間是難以分解開來的,而實際上也無法做如此的分割。中國如有「風險」,肯定波及香港,當然中國的「機遇」同樣的也會惠及香港。香港如何運用自身的獨有優勢,在中國的整體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香港與中國內地迎來更好機遇的重要元素。


此次穆迪對香港的評級展望調整,也提到香港與中國內地在政治上的聯繫,尤其是雙方看來對於「一國兩制」政策的不同解讀。近年來,中國內地有關當局在提到香港事務時,多次強調「一國」是「一國兩制」的前提,先要認同香港與中國內地同屬「一國」的國家理念,才談得上「兩制」的實施。然而,也是近年來,香港看起來有好一部分人,卻是持有幾乎相反的理念,基於香港的殖民地歷史等原因,認為至少要先做好「兩制」的妥善安排,方才談得上香港與中國內地在「一國」上的融合。這一點在香港近年來針對多項攸關與中國內地關係的議題上的多次街頭示威抗議可見一斑;更在不久前的新界東立法會補選裏,強調所謂「香港本土意識」的候選人得票超過15%裏體現出來。


這兩種對於「一國兩制」的截然不同的解讀,當然衝擊到香港的現行體制運作,尤其是政策的連貫性與有效性。我想,在這圍繞着香港的「一國」倘或「兩制」優先爭議的雙方,都應該清楚的理解到,對立的一方是不會就此銷聲滅迹的。大家一搞不好,甚至還會出現更急進、更複雜的聲音。如香港回歸以來的好一段時間裏不就只有建制、泛民之爭嗎?然而近幾年來的一系列政局發展使然,現在不也冒出「本土」的政治聲音嗎?


政治講妥協 中港要合作

以我個人多年來的參政議政的經驗,雖然是在馬來西亞,不過我覺得起碼有一點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即政治是沒有全贏,也沒有全輸的。政治有的是妥協,有的是把不可能的事務在經過各自擁有政治本錢而帶上台來討價還價後轉換成可能的成果。香港各界要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內地有關當局對「一國」的幾乎不可動搖的強烈堅持;而中國內地應該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兩制」對香港以至中國內地的持續繁榮的無可取代的貢獻。風險抑或機遇,需要香港與內地的認清時勢、通力合作。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