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先後降低中國和香港的政府信貸評級展望,同樣由「穩定」調低為「負面」,內地當局和特區政府對此當然感到不快。這類評級機構的工作,歷來都有爭議;基於評級對國際投資者有一定影響,當局在批評穆迪之餘,應該看到它的降級理據,是把內地經濟景况和本港經濟政治與內地的緊密聯繫看成負面因素,從而調低評級。嚴格而言,這是半杯水有半杯滿還是只剩半杯的角度和心態問題,當局應該視之為提示或警惕,然後在未來一段日子,以實際表現證明穆迪調低評級是評估錯誤。
中港先後被降級
穆迪舉措惹爭議
穆迪是美國機構,本月初調低了中國的政府信貸評級展望,主要指內地政府債務上升、資本外流和經濟改革轉型艱難產生不確定性等。觀乎過去兩年內地經濟景况,穆迪這些理據不能說無的放矢。問題是內地經濟增長、財政收支、外匯儲備等,與不少國家地區相比仍然較好;穆迪唯獨降低中國的評級,因而內地除了官方媒體撰文嚴辭批評,民間輿情則質疑穆迪的動機和目的,認為那是美國在南海炫耀軍力之外,另闢戰線,在金融領域對中國發難。
2008年美國「次按」爆煲而觸發的金融海嘯,國際評級機構被認為起着推波助瀾作用。「次按」這類高風險金融產品,評級機構竟然給予高評級,使不知就裏的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當時,評級機構的利益備受質疑,它們的公信力因而大打折扣。可以說,環繞國際評級機構的爭議,歷來從未間斷,若這類涉及話語權性質的機構攙雜其他因素,有可能成為另類武器。穆迪調低中國的評級展望,折射出只要內地經濟、財政等稍有狀况,就會衍生意想不到的問題,說明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要面對和克服的挑戰,可大可小,不能掉以輕心。
穆迪調低香港評級展望的理據,主要指香港與中國內地的信用質素緊密聯繫,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兩地之間貿易聯繫極為密切;二是香港的銀行體系參與內地業務;三是政治和體制領域,各方對「一國兩制」存在不同解讀。關於第一和第二兩方面,不難理解,事實上香港對內地的依存度,已經超過其他國家地區,內地貿易和銀行信貸出問題,香港將受到牽連。只是,穆迪的報告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描繪得十分負面,未來會否降低香港的Aa1評級,按報告表述可能與香港的政治情勢有關。因此,穆迪調低香港評級展望,顯示政治因素成為重點,這是一改以往的情况。
降級影響不在短期
長遠引導資金撤離
按穆迪報告的描述,中國因素對香港政治甚為負面,包括指內地一再重申「一國兩制」而說明內地與香港存在強大政治聯繫,相關政策實施引起的壓力,令香港政治風險增加。另外指稱中國內地的影響力增加,香港的體制長遠會失去部分獨立性;報告特別認為明年的特首選舉,社會壓力會損害政府政策的有效性,等等。回歸以來,各方面國際評價「一國兩制」的實施,基本上予以正面看待;穆迪對「一國兩制」現况和展望的評價,是少有的從負面角度闡述,這對國際社會會否產生影響,特別是報告對明年特首選舉的說法,是否要企圖起到促使作用,都值得關注。
穆迪調低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信貸評級展望,其影響暫時未呈現出來。短期所見,最多是對港鐵、機管局等有需要融資的機構,借貸或發債成本上升了。不過,要注意類似穆迪的信貸評級,對國際資金會起到引導作用,因為調低評級,即是風險提高,或會促使一些資金離開內地和香港。若遇到金融動盪的危機狀况,更有可能加速資金流走。因此,穆迪今次舉措對內地和香港的影響不在短期,應要看中長期,特別是金融世界處於危疑詭譎之際,影響將甚為深遠。
特區政府和財政司長曾俊華對穆迪報告的回應,十分有必要。因為穆迪的報告從負面角度解讀香港現况,它罔顧香港擁有良好經濟基礎、完善的金融監管制度、穩健的銀行體系和非常健康的財政。另外,穆迪對香港政治只是基於觀察的描述,並未提出證據顯示內地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以證明香港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獨立性減低了。觀乎政府和曾俊華的回應,顯得較實質。即使如此,穆迪報告的調低評級理據,仍然不能視若無睹,因為穆迪提出來之後,就有可能擴散,政府及時反駁,讓國際社會有全面資料研判,可減低對香港構成的傷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