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三月天,乍暖還寒,氣溫再次跌至單位數,想起個多月前香港最凍那天,人們湧到大帽山追冰。
雪沒有看到,冰卻封了路面,逾百人滯留山上,當時傳媒報道說,民安隊急智用襪包鞋底防跣,救人落山,一夜之間成了英雄。
不過,有學緊急救援的老前輩說,用襪包鞋,一來是野外求生簡單不過的技巧,二來是用錯了方法——「在泥地上,是可以用得上的。但因為襪吸水力強,在零度以下的情况,吸了水的襪也會結冰,結冰了,還不是一樣跣?」
在民安隊四十五年、即將退休的黃國飛說,要用的話,該用麻包袋加鐵線包鞋,「麻包袋,總部有好多」。
行雪山 穿麻袋草鞋防結冰
黃國飛即將年滿六十歲,現時是民安隊緊急救援中隊分隊指揮官,也是香港紅十會急救講師,曾到台灣修讀野外急救第一反應員課程。上月台灣地震,黃國飛到了台灣參與救援工作,他帶香港的報紙到台灣與隊友分享,「他們會行雪山的人,都說用襪是不適當」。那麼該用什麼?他曾學習在凍地做救援,說若遇上薄冰,雪山用的雪爪也用不着,因為鞋底的爪太長,「薄冰的話,我們會灑鹽,這樣冰就會溶。但若沒有鹽,一定要在冰上行的話,真正中國傳統的智慧,是用麻草織成的草鞋,如果救援隊伍沒有,代替品是麻袋。麻的吸水力,比毛或棉都要低。」民安隊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當時是一個仿效英國政府防空救護隊的備戰民防單位,後來發展成在天災人禍時執行各種應急服務的隊伍,由幾千個志願者組成,「在成立之初,因為工作主要是防空任務,早就有不少麻包袋存倉」。
木杉三腳架 回到二戰時?
在繩索救援時用到的三腳架,在塌樓、塌泥、山上搜救時,都可以用到。「例如一樓塌了,二樓的人無法救下來,就可以從高點拉一條繩索或鋼纜到地面,然後把人連牀用繩索送到地面。但地面未必有位置可以固定鋼索的另一端,就可以在地面立起三腳架,把繩索固定在三腳架上。」
金屬三腳架 外國普遍用
不過,現在已很少時候用到這種拯救工具,一來,大城巿大多是高樓,已很少兩三層高的民房,二來即使可在山上救援時用,因為是木杉,每每要運五六條上山才有用,對拯救人員來說很吃力,現在外國都改用金屬三腳架。
救援三腳架 有器材沒訓練
這個三角架,在用來進行地下救援,例如沙井、渠道發生事故時,可以用它把傷者或器材吊回地面。
不過,雖有器材,黃國飛指民安隊無法提供訓練。「一是因為沒有足夠器材,要到地下封閉的空間救援,我們沒有抽風機、送風機,沒有氣體測量器、熱能探測器。二是因為沒有可提供訓練的人,工人要進地底做工程,地盤也要有個註冊主任在場,但我們沒有。三是職安健法例管制下,我們不能在這些地方訓練,但有事故發生時,則准許進內救援。但那時候,我們怎會派未經訓練的隊員去做救援?」保安局發言人說,民安隊參與的救援工作,並不包括密閉空間的搜救(例如豎井或地下隧道),因此部隊人員並無接受地下渠道拯救的相關訓練。
地裂時 出動木杉三腳架
但,若搜救隊出動到山上才知道結冰呢?「那就是消息不流通的問題了,而且,若當時調動緊急支援隊幫忙也可能較好,救援器材比較齊全,鑿、斧,都有,雖然設備不少其實都已經很落後。」所謂落後,黃國飛說某些器材仍然停留在二戰時期,例如用三支木杉組成的三腳架,如今外國一般都換成金屬多用途三腳架。這種三腳架,是當災難現場出現一道大裂縫,無法到另一邊救援,三腳架可以架在兩岸,然後把器材或傷者更快地送到另一邊。「這是二戰時期民房倒塌時常用到的,把支架立在地面與瓦礫上,將傷者從二樓送至地面。但時至今日,香港到處高樓大廈,本來這在山上也可能要用到,例如四川地震時山上有崩塌,但要把木杉搬上山上,其實很吃力,而且現在沒有貨車可以運載,現時都是在出動時偷運於客運旅遊車的通道上。」保安局回應稱,民安隊現時所配備的器材及裝備切合實際行動及訓練需要,隊員會學習使用各種合適工具(包括木杉三腳架)執行拯救工作。
面對洪水 水靴會入水
在民安隊四十五年,黃國飛認為民安隊曾經輝煌,例如九三年新界西北水災,民安隊第一次幫助災民從洪水中撤離,「我們出動橡皮艇、救生衣,比消防還勝一籌,但說實話,那些都是我們民安隊平日康樂活動用的,不是正規的救援器材。」他認為,民安隊的救援發展停滯不前,「我們在水災救援,用的是大頭盔和穿水靴,怎可能?水靴會入水,會阻礙活動」。黃國飛正為民安隊撰寫《救援手冊》,「我們現在用的,是二十五年前的手冊了」。
維持秩序 民安隊幾時出動?
民安隊隸屬於保安局,是一支輔助部隊,按民安隊的網頁,它的職責是協助正規部隊如消防、警察等在災難或緊急事故中搜救災民。雖說是輔助、隊員是自願加入,但在有需要時,當民安隊處長動員,所有隊員必須奉召執勤。黃國飛說,執勤可獲發薪津,一般隊員的薪津略高於最低時薪。民安隊現時共有三千六百多個隊員,翻看二○一六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民安隊的開支去年約為三千八百萬元,當中包括薪津及訓練費用。
近年被召到大型活動「搜行李」
民安隊的起源,要回溯至二戰時期,當時香港政府成立防空救護隊(Corps of Air Raid Wardens),教導巿民應付空襲和空防知識。二戰結束後,防空救護隊解散,及後在一九四九年,《基要服務團條例》通過,當中曾提及民安隊。一九五一年,政府實施強制服役,所有在港居住的人必須加入正規部隊或基要服務團參與防務,翌年,民安隊正式成立,訓練集中在空襲後的偵察、搶救、救傷及公共設施損毁的初步處理。
時至今日,民安隊六十周年,處長李樹榮在特刊中形容,民安隊如今轉型為一支多元化、訓練有素、穿制服且受紀律約束的輔助應急部隊。所謂多元化,包括山火巡邏、人群管理等。不過,黃國飛說,近年民安隊常被召到大型活動維持秩序,但實則只是「搜行李」,「就是看看入場的人有沒有帶違禁品,例如橫額之類。這不是保安公司做的嗎?」
保安局回覆查詢時說,在有需要時,民安隊會協助相關部門檢查進入活動場地人士所攜帶的物品,以確保活動安全舉行。
文﹕陳嘉文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雪沒有看到,冰卻封了路面,逾百人滯留山上,當時傳媒報道說,民安隊急智用襪包鞋底防跣,救人落山,一夜之間成了英雄。
不過,有學緊急救援的老前輩說,用襪包鞋,一來是野外求生簡單不過的技巧,二來是用錯了方法——「在泥地上,是可以用得上的。但因為襪吸水力強,在零度以下的情况,吸了水的襪也會結冰,結冰了,還不是一樣跣?」
在民安隊四十五年、即將退休的黃國飛說,要用的話,該用麻包袋加鐵線包鞋,「麻包袋,總部有好多」。
行雪山 穿麻袋草鞋防結冰
黃國飛即將年滿六十歲,現時是民安隊緊急救援中隊分隊指揮官,也是香港紅十會急救講師,曾到台灣修讀野外急救第一反應員課程。上月台灣地震,黃國飛到了台灣參與救援工作,他帶香港的報紙到台灣與隊友分享,「他們會行雪山的人,都說用襪是不適當」。那麼該用什麼?他曾學習在凍地做救援,說若遇上薄冰,雪山用的雪爪也用不着,因為鞋底的爪太長,「薄冰的話,我們會灑鹽,這樣冰就會溶。但若沒有鹽,一定要在冰上行的話,真正中國傳統的智慧,是用麻草織成的草鞋,如果救援隊伍沒有,代替品是麻袋。麻的吸水力,比毛或棉都要低。」民安隊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當時是一個仿效英國政府防空救護隊的備戰民防單位,後來發展成在天災人禍時執行各種應急服務的隊伍,由幾千個志願者組成,「在成立之初,因為工作主要是防空任務,早就有不少麻包袋存倉」。
木杉三腳架 回到二戰時?
在繩索救援時用到的三腳架,在塌樓、塌泥、山上搜救時,都可以用到。「例如一樓塌了,二樓的人無法救下來,就可以從高點拉一條繩索或鋼纜到地面,然後把人連牀用繩索送到地面。但地面未必有位置可以固定鋼索的另一端,就可以在地面立起三腳架,把繩索固定在三腳架上。」
金屬三腳架 外國普遍用
不過,現在已很少時候用到這種拯救工具,一來,大城巿大多是高樓,已很少兩三層高的民房,二來即使可在山上救援時用,因為是木杉,每每要運五六條上山才有用,對拯救人員來說很吃力,現在外國都改用金屬三腳架。
救援三腳架 有器材沒訓練
這個三角架,在用來進行地下救援,例如沙井、渠道發生事故時,可以用它把傷者或器材吊回地面。
不過,雖有器材,黃國飛指民安隊無法提供訓練。「一是因為沒有足夠器材,要到地下封閉的空間救援,我們沒有抽風機、送風機,沒有氣體測量器、熱能探測器。二是因為沒有可提供訓練的人,工人要進地底做工程,地盤也要有個註冊主任在場,但我們沒有。三是職安健法例管制下,我們不能在這些地方訓練,但有事故發生時,則准許進內救援。但那時候,我們怎會派未經訓練的隊員去做救援?」保安局發言人說,民安隊參與的救援工作,並不包括密閉空間的搜救(例如豎井或地下隧道),因此部隊人員並無接受地下渠道拯救的相關訓練。
地裂時 出動木杉三腳架
但,若搜救隊出動到山上才知道結冰呢?「那就是消息不流通的問題了,而且,若當時調動緊急支援隊幫忙也可能較好,救援器材比較齊全,鑿、斧,都有,雖然設備不少其實都已經很落後。」所謂落後,黃國飛說某些器材仍然停留在二戰時期,例如用三支木杉組成的三腳架,如今外國一般都換成金屬多用途三腳架。這種三腳架,是當災難現場出現一道大裂縫,無法到另一邊救援,三腳架可以架在兩岸,然後把器材或傷者更快地送到另一邊。「這是二戰時期民房倒塌時常用到的,把支架立在地面與瓦礫上,將傷者從二樓送至地面。但時至今日,香港到處高樓大廈,本來這在山上也可能要用到,例如四川地震時山上有崩塌,但要把木杉搬上山上,其實很吃力,而且現在沒有貨車可以運載,現時都是在出動時偷運於客運旅遊車的通道上。」保安局回應稱,民安隊現時所配備的器材及裝備切合實際行動及訓練需要,隊員會學習使用各種合適工具(包括木杉三腳架)執行拯救工作。
面對洪水 水靴會入水
在民安隊四十五年,黃國飛認為民安隊曾經輝煌,例如九三年新界西北水災,民安隊第一次幫助災民從洪水中撤離,「我們出動橡皮艇、救生衣,比消防還勝一籌,但說實話,那些都是我們民安隊平日康樂活動用的,不是正規的救援器材。」他認為,民安隊的救援發展停滯不前,「我們在水災救援,用的是大頭盔和穿水靴,怎可能?水靴會入水,會阻礙活動」。黃國飛正為民安隊撰寫《救援手冊》,「我們現在用的,是二十五年前的手冊了」。
維持秩序 民安隊幾時出動?
民安隊隸屬於保安局,是一支輔助部隊,按民安隊的網頁,它的職責是協助正規部隊如消防、警察等在災難或緊急事故中搜救災民。雖說是輔助、隊員是自願加入,但在有需要時,當民安隊處長動員,所有隊員必須奉召執勤。黃國飛說,執勤可獲發薪津,一般隊員的薪津略高於最低時薪。民安隊現時共有三千六百多個隊員,翻看二○一六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民安隊的開支去年約為三千八百萬元,當中包括薪津及訓練費用。
近年被召到大型活動「搜行李」
民安隊的起源,要回溯至二戰時期,當時香港政府成立防空救護隊(Corps of Air Raid Wardens),教導巿民應付空襲和空防知識。二戰結束後,防空救護隊解散,及後在一九四九年,《基要服務團條例》通過,當中曾提及民安隊。一九五一年,政府實施強制服役,所有在港居住的人必須加入正規部隊或基要服務團參與防務,翌年,民安隊正式成立,訓練集中在空襲後的偵察、搶救、救傷及公共設施損毁的初步處理。
時至今日,民安隊六十周年,處長李樹榮在特刊中形容,民安隊如今轉型為一支多元化、訓練有素、穿制服且受紀律約束的輔助應急部隊。所謂多元化,包括山火巡邏、人群管理等。不過,黃國飛說,近年民安隊常被召到大型活動維持秩序,但實則只是「搜行李」,「就是看看入場的人有沒有帶違禁品,例如橫額之類。這不是保安公司做的嗎?」
保安局回覆查詢時說,在有需要時,民安隊會協助相關部門檢查進入活動場地人士所攜帶的物品,以確保活動安全舉行。
文﹕陳嘉文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