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3•11」大地震海嘯五周年,人們在悼念死難者的同時,仍無法從福島核電站泄漏輻射的夢魘回復過來。五年前,全球各地看着核反應堆冒出裊裊青煙實况直播,忐忑不已不知是否就是大爆發前的最後一秒。猶幸可以暫時遏制,但遭到污染的水每天400噸源源不絕流出,反應堆依然在燃燒,保守估計,光是處理3個反應堆便至少要三四十年;無計可施之下,此刻只能讓它繼續悶燒下去。
日本管理「神話」破滅
福島核泄漏災害無窮
大地震帶來人命喪失的傷痛,五年後的今天仍然未消,人們悲痛在於突如其來的天災頃刻之間奪去生命,但核泄漏帶來創傷之深,與大地震自然災害不遑多讓。福島核泄漏戳破戰後「日本神話」——日本政府的顢頇無能令人震驚,「精明能幹」形象悉數盡毁。日本奉行多年的核電政策破產,全國各地半百核電站一度全部關閉;儘管首相安倍晉三亟力推動核電重啟,再三保證大幅提升監管及運作安全水平,但失去了的信任並無馬上回來。滋賀縣大津地方法院上周以隱患未消為由,下令福井核電站兩個機組停止運作。雖然政府及電力公司力足把官司打到上級法院,但地方法院這次打響的停核第一槍,喚起人們對核電政策及相關安全措施的再次警覺。
日本推動核電是國策,在天然資源匱乏之下,核電無疑可以令電費處於相對廉宜水平,企業成本開支可省一筆。因此,儘管核安全憂慮有如懸在頭頂的一柄利劍,安倍政府仍於去年提出核電願景﹕至2030年核電佔總電力比例為20%至22%。不過,日本社會對核電餘悸猶在,共同社在「3•11」前夕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全國知事及巿區町村首長,有逾65%要求降低核電在能源當中的所佔比例,或者甚至要求將來實現零核電。
對於能源條件不足的國家及地區,核電無疑是其中一個選擇,但這當中的風險絕對不小,除了硬件的設計及建造要符合極高的工程標準,建站之後的長遠安全措施及相關安排規劃更是關鍵。易言之,這是牽涉到管理人員的水平,這也是福島核泄漏之後,世人對日本核電安全管理失望的原因。人們萬萬想不到,一向以精細綿密、思考周全見稱的日本企業管理系統,竟出現豆腐渣式的紕漏,非但累及日本國民,更令西太平洋水質及土壤受到嚴重污染。
美加西海岸微量輻射
福島情况難令人安心
此外,福島核電站泄漏之後的掩飾言行,對後續善後工作語焉不詳;安倍晉三在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時聲稱核污水情况可以完全受控,但事實顯非如此,東電以「冰牆」等方式疏導地下水,效果不甚明顯,而遠至加拿大及美國西部太平洋海岸都測得來自福島的極微量輻射;核污水流入海更是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對國內人民,對外國地區,這都是影響深遠的後遺症。
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客觀上指出,使用核電必須嚴格執行安全措施,將人為錯誤減少至零,同時要有全面風險評估和一旦發生事故的處理措施。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件以及2011年福島核泄漏,儘管兩者事發相隔四分之一世紀,當時前者仍是蘇聯年代而後者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大國,然而兩地的核事故災難,人禍因素不能抹煞。這就說明,一旦核事故發生,倘若沒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及疏散計劃,政治制度及經濟實力不是決定因素。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福島核泄漏之後,反核力量更為強大,這對於仍在考慮是否走上核電之路的國家或地區,是一個再三考量的因素。對於已經設有核電站的地方來說,除了停用核電站,可以做的是重新檢視核電站的設計及建造,並且全面審視安全規劃及疏散方案,切不能讓福島及切爾諾貝爾的悲劇重演。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日本管理「神話」破滅
福島核泄漏災害無窮
大地震帶來人命喪失的傷痛,五年後的今天仍然未消,人們悲痛在於突如其來的天災頃刻之間奪去生命,但核泄漏帶來創傷之深,與大地震自然災害不遑多讓。福島核泄漏戳破戰後「日本神話」——日本政府的顢頇無能令人震驚,「精明能幹」形象悉數盡毁。日本奉行多年的核電政策破產,全國各地半百核電站一度全部關閉;儘管首相安倍晉三亟力推動核電重啟,再三保證大幅提升監管及運作安全水平,但失去了的信任並無馬上回來。滋賀縣大津地方法院上周以隱患未消為由,下令福井核電站兩個機組停止運作。雖然政府及電力公司力足把官司打到上級法院,但地方法院這次打響的停核第一槍,喚起人們對核電政策及相關安全措施的再次警覺。
日本推動核電是國策,在天然資源匱乏之下,核電無疑可以令電費處於相對廉宜水平,企業成本開支可省一筆。因此,儘管核安全憂慮有如懸在頭頂的一柄利劍,安倍政府仍於去年提出核電願景﹕至2030年核電佔總電力比例為20%至22%。不過,日本社會對核電餘悸猶在,共同社在「3•11」前夕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全國知事及巿區町村首長,有逾65%要求降低核電在能源當中的所佔比例,或者甚至要求將來實現零核電。
對於能源條件不足的國家及地區,核電無疑是其中一個選擇,但這當中的風險絕對不小,除了硬件的設計及建造要符合極高的工程標準,建站之後的長遠安全措施及相關安排規劃更是關鍵。易言之,這是牽涉到管理人員的水平,這也是福島核泄漏之後,世人對日本核電安全管理失望的原因。人們萬萬想不到,一向以精細綿密、思考周全見稱的日本企業管理系統,竟出現豆腐渣式的紕漏,非但累及日本國民,更令西太平洋水質及土壤受到嚴重污染。
美加西海岸微量輻射
福島情况難令人安心
此外,福島核電站泄漏之後的掩飾言行,對後續善後工作語焉不詳;安倍晉三在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時聲稱核污水情况可以完全受控,但事實顯非如此,東電以「冰牆」等方式疏導地下水,效果不甚明顯,而遠至加拿大及美國西部太平洋海岸都測得來自福島的極微量輻射;核污水流入海更是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對國內人民,對外國地區,這都是影響深遠的後遺症。
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客觀上指出,使用核電必須嚴格執行安全措施,將人為錯誤減少至零,同時要有全面風險評估和一旦發生事故的處理措施。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件以及2011年福島核泄漏,儘管兩者事發相隔四分之一世紀,當時前者仍是蘇聯年代而後者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大國,然而兩地的核事故災難,人禍因素不能抹煞。這就說明,一旦核事故發生,倘若沒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及疏散計劃,政治制度及經濟實力不是決定因素。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福島核泄漏之後,反核力量更為強大,這對於仍在考慮是否走上核電之路的國家或地區,是一個再三考量的因素。對於已經設有核電站的地方來說,除了停用核電站,可以做的是重新檢視核電站的設計及建造,並且全面審視安全規劃及疏散方案,切不能讓福島及切爾諾貝爾的悲劇重演。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