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醫生手術出錯令病人出事、醫生診斷失誤令病人失救、男醫生對女病人失德等等涉及醫生的事故,間有發生。涉事的醫生應否受到懲處?誰人決定應否懲處,以及如何懲處?這是改革醫務委員會所觸及的其中一項核心問題。弄清這個問題,有助明白香港醫學會作為維護醫生福祉的「超級工會」為何處處阻撓改革醫委會這個負責醫生註冊及紀律事宜的法定機構。
「醫醫相衛」 擲地有聲
先來幾段小插曲:2010年西醫黃嘉謀替23歲少女進行隆胸手術,為她注射較安全標準高出5倍的麻醉藥,少女其後死亡。6年後的今天,醫委會還未就該個案進行聆訊。2009年兒科醫生陳以誠被指於治療一名男嬰時專業失當,導致男童需截去小段手指。男嬰父親向醫委會投訴被拒,於是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擾攘6年後法庭去年判投訴人勝訴,指令醫委會重新聆訊該宗個案。2001年,瑪麗醫院醫生董曉明為病人進行大腸內窺鏡手術時用手機與人傾談買車事宜,病人於手術當日大腸壁破而需再度入院。醫委會對事件進行聆訊後認為該醫生並無專業操守失德。事後輿論嘩然。1989年李國章教授任醫委會成員時,有一次就一名醫生「賣丸仔」事件進行聆訊。李國章獨排眾議,堅持要將該醫生「釘牌」。但以主席楊紫芝為首的其他委員,卻維護該名「丸仔醫生」。事後有醫生憶述李國章拍枱大罵:「這樣仲唔係醫醫相衛?」說罷,李國章衝出會議室,向記者爆出這段新聞。
(知道了這段「楊紫芝vs.李國章」小插曲,有助明白為何楊紫芝以85歲高齡,還要被港大校務委員會委任成為校委。以她的輩分和在醫學界的地位,只有她柔和而冷峻目光,可以克制李國章主席的衝動和火爆。這是題外話。)
李國章20多年前拋下「醫醫相衛」4個字,今天依然擲地有聲。這也是為何多名真正將公眾利益放在業界私利之上的杏林良心,如現任醫委會主席劉允怡醫生,能夠坦然面對業內同僚的指罵,無畏無懼,本着良心支持增加醫委會業外人士數目,以免醫委會內聲音一面倒向醫療霸權。當然劉允怡醫生等業內支持者都是為業界長遠利益着想,不像醫生工會的寸光短視。
蓋「委任」身分就淪橡皮圖章?
由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最先提建議而獲政府接棒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方案,就是將醫委會人數由現時28人增至32人,所增加的4人是由政府委任的非業界代表。這建議15年前已提出,卻被醫療霸權打沉,令香港的醫療紀律機制與時代脫節、與公眾的期望脫節。
面對這個微調式的改革,醫療霸權的總代理——香港醫學會——找不到合理的反對理由,於是改變目標,轉而瞄準醫委會內政府委任和業界選舉產生委員的比例,赤裸裸地將這項有關專業紀律的議題政治化,財大氣粗地在報章刊登聲明,疾呼改革會令政府「壟斷醫委會,醫委會便變成特區政府的橡皮圖章」。醫學會堅持要讓業界選舉產生的委員佔總議席的半數,「以免被政府操控和壟斷醫學專業」。
醫委會的組成,有兩個層面。業界對非業界的比例,現時是24名業界對4名非業界。改革後,是24名業界對8名非業界。政府委任對業內選舉產生的委員,現時是14對14。改革後是18對14。其實所謂政府委任,都是由港大、中大、醫管局、衛生署等提名的業內精英,然後由政府委任。
改革後業界委員仍佔75%的大多數,非業界成員仍只佔25%,低於英國的50%,以及加拿大和澳洲的33%。這樣的組成會變成橡皮圖章?會被政府「壟斷醫學專業」?醫生中的精英,一旦蓋上了「委任」的身分,就會淪為橡皮圖章?就會被政府「壟斷醫學專業」?我們的法官,全是特首委任的,香港的司法制度豈不變成特首的私人橡皮圖章?政府豈不「壟斷了司法制度」?我們還談什麼司法獨立?美國的醫委會,92%成員是委任的。難道美國的醫委會是橡皮圖章?美國的醫生就失去了專業自主?
懲害群之馬 非只涉醫學知識
醫生的專業訓練,是醫治病人。至於如何紀律懲處醫生中的害群之馬,以防止他們繼續危害公眾,箇中涉及的並非單單醫學專業知識。世界先進醫療體系的紀律機構,都是朝着增加業外代表的方向走,以增強問責,刷掉「醫醫相衛」的觀感。這當然對業界有利。
香港絕大部分醫生都是立有崇高理想濟世為懷的精英。醫學會以狹隘的眼光,阻撓醫委會改革,結果是縱容醫療界少數「爛蘋果」敗壞了整體醫生的聲譽,這做法對廣大醫生絕不公平。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醫醫相衛」 擲地有聲
先來幾段小插曲:2010年西醫黃嘉謀替23歲少女進行隆胸手術,為她注射較安全標準高出5倍的麻醉藥,少女其後死亡。6年後的今天,醫委會還未就該個案進行聆訊。2009年兒科醫生陳以誠被指於治療一名男嬰時專業失當,導致男童需截去小段手指。男嬰父親向醫委會投訴被拒,於是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擾攘6年後法庭去年判投訴人勝訴,指令醫委會重新聆訊該宗個案。2001年,瑪麗醫院醫生董曉明為病人進行大腸內窺鏡手術時用手機與人傾談買車事宜,病人於手術當日大腸壁破而需再度入院。醫委會對事件進行聆訊後認為該醫生並無專業操守失德。事後輿論嘩然。1989年李國章教授任醫委會成員時,有一次就一名醫生「賣丸仔」事件進行聆訊。李國章獨排眾議,堅持要將該醫生「釘牌」。但以主席楊紫芝為首的其他委員,卻維護該名「丸仔醫生」。事後有醫生憶述李國章拍枱大罵:「這樣仲唔係醫醫相衛?」說罷,李國章衝出會議室,向記者爆出這段新聞。
(知道了這段「楊紫芝vs.李國章」小插曲,有助明白為何楊紫芝以85歲高齡,還要被港大校務委員會委任成為校委。以她的輩分和在醫學界的地位,只有她柔和而冷峻目光,可以克制李國章主席的衝動和火爆。這是題外話。)
李國章20多年前拋下「醫醫相衛」4個字,今天依然擲地有聲。這也是為何多名真正將公眾利益放在業界私利之上的杏林良心,如現任醫委會主席劉允怡醫生,能夠坦然面對業內同僚的指罵,無畏無懼,本着良心支持增加醫委會業外人士數目,以免醫委會內聲音一面倒向醫療霸權。當然劉允怡醫生等業內支持者都是為業界長遠利益着想,不像醫生工會的寸光短視。
蓋「委任」身分就淪橡皮圖章?
由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最先提建議而獲政府接棒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方案,就是將醫委會人數由現時28人增至32人,所增加的4人是由政府委任的非業界代表。這建議15年前已提出,卻被醫療霸權打沉,令香港的醫療紀律機制與時代脫節、與公眾的期望脫節。
面對這個微調式的改革,醫療霸權的總代理——香港醫學會——找不到合理的反對理由,於是改變目標,轉而瞄準醫委會內政府委任和業界選舉產生委員的比例,赤裸裸地將這項有關專業紀律的議題政治化,財大氣粗地在報章刊登聲明,疾呼改革會令政府「壟斷醫委會,醫委會便變成特區政府的橡皮圖章」。醫學會堅持要讓業界選舉產生的委員佔總議席的半數,「以免被政府操控和壟斷醫學專業」。
醫委會的組成,有兩個層面。業界對非業界的比例,現時是24名業界對4名非業界。改革後,是24名業界對8名非業界。政府委任對業內選舉產生的委員,現時是14對14。改革後是18對14。其實所謂政府委任,都是由港大、中大、醫管局、衛生署等提名的業內精英,然後由政府委任。
改革後業界委員仍佔75%的大多數,非業界成員仍只佔25%,低於英國的50%,以及加拿大和澳洲的33%。這樣的組成會變成橡皮圖章?會被政府「壟斷醫學專業」?醫生中的精英,一旦蓋上了「委任」的身分,就會淪為橡皮圖章?就會被政府「壟斷醫學專業」?我們的法官,全是特首委任的,香港的司法制度豈不變成特首的私人橡皮圖章?政府豈不「壟斷了司法制度」?我們還談什麼司法獨立?美國的醫委會,92%成員是委任的。難道美國的醫委會是橡皮圖章?美國的醫生就失去了專業自主?
懲害群之馬 非只涉醫學知識
醫生的專業訓練,是醫治病人。至於如何紀律懲處醫生中的害群之馬,以防止他們繼續危害公眾,箇中涉及的並非單單醫學專業知識。世界先進醫療體系的紀律機構,都是朝着增加業外代表的方向走,以增強問責,刷掉「醫醫相衛」的觀感。這當然對業界有利。
香港絕大部分醫生都是立有崇高理想濟世為懷的精英。醫學會以狹隘的眼光,阻撓醫委會改革,結果是縱容醫療界少數「爛蘋果」敗壞了整體醫生的聲譽,這做法對廣大醫生絕不公平。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