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兆聰:加把勁將年輕人逼上末路?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2日 06:35
2016年03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談及學童自殺現象與精神健康問題,以庸碌無能見稱的吳克儉說「家長和老師要加把勁」。社會一片嘩然與批評其麻木涼薄的聲音背後,作為有份在考試制度下催谷學生應試(非學習)的老師及準家長的我,從入行至今,一直是懷抱着一份對這一代年輕人良心責備的心態自處,尤其是不時反省我們到底是正在加把勁讓年輕人成長,還是加把勁將年輕人逼上窮途末路。假如只是一兩宗個案,我們還可以視之為個別個案處理;但假如短短半年之間,已經有多達22宗學生輕生個案,當中更不乏大學生,教育局、學校以至整個社會都是時候徹底反思從教育系統以及生態到底出現了什麼結構性問題。


制度恆常運作 並非行之有效

從學校輔導系統的制度與資源安排而論,現時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事務部門均有專業的輔導團隊為學生提供個人以至小組輔導;而在中小學方面,自教育局(前身為教育署)於1995年推行中學「一校一社工」計劃以來,全港中學均有至少一名註冊社工提供每星期不少於4天的全日服務,而小學則按其班級結構,安排不少於一名來自教育局的學生輔導主任(SGO,即Student Guidance Officer),或透過教育局津貼聘任的學生輔導教師(SGT,即Student Guidance Teacher)或學生輔導人員(SGP,即Student Guidance Personnel),負責學校「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策略制訂與運作。另外說來可悲,近年學生輔導的工作竟然有朝學前教育蔓延的趨勢,部分幼稚園及幼兒園甚至已開始聘任全職社工或輔導員,為學前兒童提供心理輔導。


從以上制度安排而言,教育局及學校確實可以「大條道理」宣稱現行機制下資源運用得當,足以照顧學生成長需要之類。然而現實偏偏是學生接二連三地選擇放棄生命,如此一來已直接反映過去政府與學校實行的輔導工作有所缺失,更不容許我們搬出以上藉口推搪。


事實上,學校輔導工作一直面對人手不足的壓力,尤以中學為甚。獨力服務一所動輒逾千人的中學,同時處理可能多達上百宗種類與嚴重程度不同的學生個案,還要協助統籌與帶領各種校內學生成長支援服務,責任太大,力量太少,往往是大多數駐校社工的悲哀寫照。另一方面,從學校輔導的作業模式上,各大中小學以至幼稚園雖有提供駐校服務,然而這種依賴案主主動尋求協助,甚至要到悲劇發生後才能提供事後支援的作業形式,明顯已有老化過時的傾向,愈來愈脫離近年青少年自殺個案不斷增加的現况。


樂此不疲將孩子折磨成「人形蜈蚣」

在香港,前線教師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格扭曲的職業崗位。一方面我們能從不離地的視野中親眼目睹學生如何從小飽受各種大小面試、補習、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及公開考試操練等折磨而感到痛心。另一方面赫然驚醒自己原來是有份折磨學生的一分子。偏偏在自己折磨學生的背後,原來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折磨你。人格扭曲莫過於此。整個本地教育生態活像一條上層不斷愚弄下層、下層擺佈更下層的「人形蜈蚣」一樣,為了滿足各種功利的需要(例如學校設法應付教育局外評、縮班「殺校」帶來的收生壓力,以至部分同事急求升遷,甚至僅為了保住合約教席等),大家很忙地試圖「扮辦學」或「扮教學」,以彰顯個人或團隊的一身好本領。然而滿足功利需要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無有丁點得益。曾經聽聞有中學看準「電子學習」可以成為學校一大賣點,結果在沒有充分評估校情(包括學校網絡硬件是否完備、老師對新科技是否有普及熟悉、科目特質是否適用、家長的社經地位能否負擔等)之下,以「大躍進式」的極速,於一年多內全面推行全科(包括體育與家政科)平板電腦教學。結果在老師無所適從、家長及學生全面反對下而弄得老師、家長及學生「三輸」的收場。上層手執指揮棒胡亂起舞,下層受制於各種壓力而妥協拍掌附和,自我滅絕教育專業、素養與尊嚴,這是我們多年以來不斷一路鞭撻,卻樂此不疲地成為當中一分子的畸形生態,而最終要承受最壞最沉重的後果的,是一群至為無辜的年輕孩子。


總結

看到一名網民就近日接連有學童自殺所發表的評論,真實有力,卻使人更加感傷。他說:「並不是放棄生命的22位年輕人心理有問題,而是活着的大部分人心理不正常。」執筆至尾聲,我不禁懷念,也慶幸自己曾經擁有過放學回家能夠與家人一起看電視,和同學能夠在遊樂場玩耍的快樂童年;那邊廂,我又同時想起日內將要出生的孩子。一念及此,心裏又是多了一分無力感與虧欠。


作者是中學教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