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由去年9月起計至今,已有22名學生自殺身亡。由於他們都是學生,社會輿論都把自殺之因歸咎於課業壓力,以至香港整個教育制度。自從10多年前教育改革開始,聲稱要為殖民地時代「填鴨」教育「拆牆鬆綁」,進一步提出「快樂學習」、「學習不是求分數」等口號,教改的成效究竟有多大?大多香港的父母都深知,由子女未出生之時,已要謀求好的幼稚園。稍為懂事之小孩,已要參加興趣班,琴棋書畫都要樣樣皆精,這樣才有實力考到優良的中小學;入到好的中小學,乃為日後考到入好大學的必要條件;考到好的大學,這樣才可以找到高薪厚職,成為社會認同的成功人士。這種以效益為單一的教育目標,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深入民心,根本與原初教改的目標背道而馳。
推動教改失敗,政府以至教育局的官員自然責無旁貸。近日輿論也有很多文章討論,筆者無意重複。但觀察各種評論,惋惜佔了多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尖酸刻薄的責罵,例如「廢青唔捱得」之類的說話。但不論是惋惜還是責罵都已預設,學生年紀輕輕自殺是非常愚蠢之事,因為長大後人生會非常美好,何必一時輕生?由這個預設,有一些人生價值問題不得不考慮。為何自殺就一定是壞事?為何生存就一定是好事?我們怎知未來的人生便一定美好?萬一倒霉之至,為何我一定要捱下去?
人生意義失落的問題
那22名學生自殺之前,真的沒有想清楚嗎?或許部分人是一時衝動,但不見得其他人沒有想清楚。一個人之所以尋死,大概是「哀莫大於心死」。以往有困難、壓力,人都可以用某些方法處理,使困難有轉機,因而有希望。但不是所有方法都萬試萬靈。一旦用盡所有方法都沒有轉機,所有事情的意義都已失落,再用更多的方法都是於事無補。整個人的思維便會陷入絕望,失去所有活力,也即所謂「心死」的無力感。就連一舉手、一投足都使不起勁。既然人生所有的意義都已失落,人也再無理由生存下去,尋死也是自然不過之事。筆者不是鼓勵人要自殺,只是強調學生自殺之事,並非如坊間所言,例如「廢青」、解決不了壓力、為買600呎「磚頭」等這麼表面的理由。「哀莫大於心死」,以至人生意義失落,人才會想到以死回應。
觀察教育局的回應,都是成立專責委員會、派心理專家到校輔導,要求老師「加把勁」多關心年輕人。大家都可以猜到,這些措施到最後都是要老師開大會、寫報告、交數據之類的做法,就這樣便可以平息事件。但這些措施根本回應不到「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意義失落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老師關心學生,那麼首先便要改革學校的行政管理,把不必要的行政活動減少,少開會、少填表格、少寫報告,到時老師自然有時間關心學生。
另外教育局動不動便找心理專家到校輔導,這種做法更為奇怪,反映教育局把這些人生價值問題一律視之為心理問題。人固然有很多心靈問題,但不是所有心靈問題都可以約化為心理問題。人生價值如何抉擇、怎樣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是哲學問題多於心理問題,因為當中涉及的是如何給出理由,證立怎樣的人生觀才是正確。絕對不是老是叫人做其他活動分心分神,以至食抗抑鬱藥,便可以對治意義失落的問題。香港教育只是口號上鼓勵學生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但根本缺乏實質行動推動。
雖然大多香港學生處於焦慮狀態,但都無礙一眾教育局高官風花雪月,因為反正學生成績、畢業,以至生死,都只是一堆數據。要與他們說教育理想,倒不如談哪國景色優美更來得實際。
作者是旅德學者
推動教改失敗,政府以至教育局的官員自然責無旁貸。近日輿論也有很多文章討論,筆者無意重複。但觀察各種評論,惋惜佔了多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尖酸刻薄的責罵,例如「廢青唔捱得」之類的說話。但不論是惋惜還是責罵都已預設,學生年紀輕輕自殺是非常愚蠢之事,因為長大後人生會非常美好,何必一時輕生?由這個預設,有一些人生價值問題不得不考慮。為何自殺就一定是壞事?為何生存就一定是好事?我們怎知未來的人生便一定美好?萬一倒霉之至,為何我一定要捱下去?
人生意義失落的問題
那22名學生自殺之前,真的沒有想清楚嗎?或許部分人是一時衝動,但不見得其他人沒有想清楚。一個人之所以尋死,大概是「哀莫大於心死」。以往有困難、壓力,人都可以用某些方法處理,使困難有轉機,因而有希望。但不是所有方法都萬試萬靈。一旦用盡所有方法都沒有轉機,所有事情的意義都已失落,再用更多的方法都是於事無補。整個人的思維便會陷入絕望,失去所有活力,也即所謂「心死」的無力感。就連一舉手、一投足都使不起勁。既然人生所有的意義都已失落,人也再無理由生存下去,尋死也是自然不過之事。筆者不是鼓勵人要自殺,只是強調學生自殺之事,並非如坊間所言,例如「廢青」、解決不了壓力、為買600呎「磚頭」等這麼表面的理由。「哀莫大於心死」,以至人生意義失落,人才會想到以死回應。
觀察教育局的回應,都是成立專責委員會、派心理專家到校輔導,要求老師「加把勁」多關心年輕人。大家都可以猜到,這些措施到最後都是要老師開大會、寫報告、交數據之類的做法,就這樣便可以平息事件。但這些措施根本回應不到「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意義失落的問題。如果真的要老師關心學生,那麼首先便要改革學校的行政管理,把不必要的行政活動減少,少開會、少填表格、少寫報告,到時老師自然有時間關心學生。
另外教育局動不動便找心理專家到校輔導,這種做法更為奇怪,反映教育局把這些人生價值問題一律視之為心理問題。人固然有很多心靈問題,但不是所有心靈問題都可以約化為心理問題。人生價值如何抉擇、怎樣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是哲學問題多於心理問題,因為當中涉及的是如何給出理由,證立怎樣的人生觀才是正確。絕對不是老是叫人做其他活動分心分神,以至食抗抑鬱藥,便可以對治意義失落的問題。香港教育只是口號上鼓勵學生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但根本缺乏實質行動推動。
雖然大多香港學生處於焦慮狀態,但都無礙一眾教育局高官風花雪月,因為反正學生成績、畢業,以至生死,都只是一堆數據。要與他們說教育理想,倒不如談哪國景色優美更來得實際。
作者是旅德學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