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香港對普選的渴求史無前例熱切,社會對民主趨附甚多,對民意充分肯定。既如此,我認為民主的內涵應該再清晰一點才是。
學術上民主是程度的問題,根據具體的選舉安排和實際政治操作判斷民主程度的高低。量度民主程度有許多標準,此不作細列。但民主程度高,也不一定可取。
民主非唯一價值 必要時須讓路
民主是個好東西。有多好?籠統而言,民主制度體現自主自決。自決之說源自盧梭,「自立己法即自由」。民主是集體決策,引伸為集體自決,自決即自由,自由誠可貴,所以民主優於獨裁統治。
如果民主真是程度的問題,我們想要多少民主?關於特首產生辦法,「公民提名」比「選舉委員會提名」更民主;選舉制度上,「單議席簡單多數制」較「比例代表制」更反映主流民意;「全港性超級區議員」比「分區立會議員」有更高認受性;現時立法會每4年重選,要提高議員向巿民的問責,「3年一屆」比「4年一屆」更好,簡言之任期愈短愈民主;「代議制度」削弱民眾對政事的直接控制,「公投」最直截了當;理論上,「無政府主義」下個體的自主程度要比活在任何政體下為高……準備好迎接民主沒有?上述選舉制度、議會任期、間接民主的限制,多少削弱民主成分,緣何如此?前人的設計,說明民主不是唯一價值,必要時須讓路予效率、平等、均衡、專業分工或其他考慮。世事難以面面俱圓,當中取捨難免,問題是:取的是甚,捨的是甚?
「公意」和「眾意」的區分
有人待民主好像拜神,我常自我提醒切莫將世俗的物事看得太過浪漫。民主是決策工具,用來解決問題的,社會共同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但各人對問題的認識或有深淺,不能保證找到對的答案。社會問題千頭萬緒,錯的機會自然多。有學者引調查說明今日美國的情况:經常參與投票的民眾,以盲投亂投居多;而較開明、願意考慮正反意見、小心翼翼修正個人政治見解的,卻傾向不參與政治。毛澤東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今日社會恰好相反,發言的人,沒有很多對問題做過研究。當下是人人在發聲的年代,而且誓死捍衛發言的權利。如上述的情况具普遍性,將社會前途託付於群眾,結果如何?民主民主,以民為主,聽起來悅耳,說的也鏗鏘;但所謂還政於民,全民政治,可能意味着社會做錯決定,走枉路,社會或會有較長時間的折騰。如果想要較好的決策質素,可能要調低一點民主成分。民主不民主,根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調低的部分。
政客疾呼要尊重民意,「公眾利益」常掛口邊。何謂「公眾利益」?適才提到盧梭。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強調多數人的決定構成「公意」(the general will)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向,卻明確將「公意」和「眾意」(the will of the majority)區分出來。「眾意」即使高度一致,也不過是個體自私利益的集合。議員是巿民的代表,不是巿民的傀儡,只將民意原封不動搬到議會,是沒有讀懂代議制度。
政治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
有人說要奉民主為人生信念,將民主變為生活。我不掌握箇中意思,但對此感到納悶。民主是決策工具,將工具變成生活,是以指為月、得筌忘魚。我不反對民主,民主普選,很值得爭取,有的話,好得很。但民主也好政治也好,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民主程度愈高愈好可能是一種認知錯誤。在街上隨便問路過的人,每人都想要民主;如果說民主的代價是犧牲效率、放緩經濟、滋長民粹,爭取民主的熱情馬上涼了一半,莫說要付出其他更高昂的個人成本。人各有志,每人對民主的想像不一樣,由是民主在每人心中的重量也不一樣。我支持民主,相信你也一樣,瞎忙一場,最後發現你我之間相同的地方除了口號之外別無其他。民主的想法一天沒有釐清,民主不會有進步,也不會運作得好。
學術上民主是程度的問題,根據具體的選舉安排和實際政治操作判斷民主程度的高低。量度民主程度有許多標準,此不作細列。但民主程度高,也不一定可取。
民主非唯一價值 必要時須讓路
民主是個好東西。有多好?籠統而言,民主制度體現自主自決。自決之說源自盧梭,「自立己法即自由」。民主是集體決策,引伸為集體自決,自決即自由,自由誠可貴,所以民主優於獨裁統治。
如果民主真是程度的問題,我們想要多少民主?關於特首產生辦法,「公民提名」比「選舉委員會提名」更民主;選舉制度上,「單議席簡單多數制」較「比例代表制」更反映主流民意;「全港性超級區議員」比「分區立會議員」有更高認受性;現時立法會每4年重選,要提高議員向巿民的問責,「3年一屆」比「4年一屆」更好,簡言之任期愈短愈民主;「代議制度」削弱民眾對政事的直接控制,「公投」最直截了當;理論上,「無政府主義」下個體的自主程度要比活在任何政體下為高……準備好迎接民主沒有?上述選舉制度、議會任期、間接民主的限制,多少削弱民主成分,緣何如此?前人的設計,說明民主不是唯一價值,必要時須讓路予效率、平等、均衡、專業分工或其他考慮。世事難以面面俱圓,當中取捨難免,問題是:取的是甚,捨的是甚?
「公意」和「眾意」的區分
有人待民主好像拜神,我常自我提醒切莫將世俗的物事看得太過浪漫。民主是決策工具,用來解決問題的,社會共同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但各人對問題的認識或有深淺,不能保證找到對的答案。社會問題千頭萬緒,錯的機會自然多。有學者引調查說明今日美國的情况:經常參與投票的民眾,以盲投亂投居多;而較開明、願意考慮正反意見、小心翼翼修正個人政治見解的,卻傾向不參與政治。毛澤東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今日社會恰好相反,發言的人,沒有很多對問題做過研究。當下是人人在發聲的年代,而且誓死捍衛發言的權利。如上述的情况具普遍性,將社會前途託付於群眾,結果如何?民主民主,以民為主,聽起來悅耳,說的也鏗鏘;但所謂還政於民,全民政治,可能意味着社會做錯決定,走枉路,社會或會有較長時間的折騰。如果想要較好的決策質素,可能要調低一點民主成分。民主不民主,根本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調低的部分。
政客疾呼要尊重民意,「公眾利益」常掛口邊。何謂「公眾利益」?適才提到盧梭。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強調多數人的決定構成「公意」(the general will)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向,卻明確將「公意」和「眾意」(the will of the majority)區分出來。「眾意」即使高度一致,也不過是個體自私利益的集合。議員是巿民的代表,不是巿民的傀儡,只將民意原封不動搬到議會,是沒有讀懂代議制度。
政治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
有人說要奉民主為人生信念,將民主變為生活。我不掌握箇中意思,但對此感到納悶。民主是決策工具,將工具變成生活,是以指為月、得筌忘魚。我不反對民主,民主普選,很值得爭取,有的話,好得很。但民主也好政治也好,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民主程度愈高愈好可能是一種認知錯誤。在街上隨便問路過的人,每人都想要民主;如果說民主的代價是犧牲效率、放緩經濟、滋長民粹,爭取民主的熱情馬上涼了一半,莫說要付出其他更高昂的個人成本。人各有志,每人對民主的想像不一樣,由是民主在每人心中的重量也不一樣。我支持民主,相信你也一樣,瞎忙一場,最後發現你我之間相同的地方除了口號之外別無其他。民主的想法一天沒有釐清,民主不會有進步,也不會運作得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