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採訪兩會多年只煩兩件事:白天採訪什麼新聞,晚上能否按時食飯。前句是工作需要就不多言,後句倒要略作解釋。不是北京沒有營業到凌晨的食肆,而是這些年下榻的酒店附近,大多數食肆都在晚上9時左右關門,如果某晚交稿遲了,便只能稍移玉步到最近的24小時麥當勞吃貌似是賣剩的漢堡,如不介意犧牲已所剩不多的睡眠時間,還可以坐車去其他地方吃頓好的。問題是,吃好和睡足,兩者不可兼得。
不過今年有點不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輛輛貼上「餓了麼」、「百度外賣」之類的電單車,一個個身穿制服的外賣員手拿大包小包湯汁飯菜,穿梭於大小商廈住宅,後來問了人,才知這就是近年流行的送餐服務行業,無論你要吃包子配牛扒還是拉麵加紅燒肉,下個單,他們去買,買完送到府上。
同事有晚餓得忍不住了,就試了試這些外賣Apps,叫的是粥品,過程也蠻簡單。不過這名同事未必知道,過去7年要在晚上11時於酒店房間吃到熱騰騰的白粥,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深夜吃熱騰騰白粥 以往難實現
翻開「十三五」規劃,說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說要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及新型服務業契合、說要保就業,宏觀的用辭未必人人明白,但當你看到一街的外賣車,騎車的不乏年輕人,食肆亦不用花太多成本請人便能提供外賣,擴闊客源時,再看到那碗過去沒法於深夜吃到的普通白粥時,不敢說這行業潛力有多巨大,前景有多美好,但生活確實起了一點變化。
明報記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