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婦女節是向女性表達尊重與愛意的節日,如今女性在職場上與男性幾乎可平分秋色,但心態上普遍仍以家庭為先,傾向將工作收入貢獻家用,尤其是因為有另一半共同支持而容易忽視個人理財的重要性。再者,香港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女性更有必要做好獨立支持退休支出的準備。其中年屆40至49歲的女性,距離退休日子不遠,且置業情况未如50歲以上女性樂觀,理財空間有限,更要及早未雨綢繆。
富達國際去年12月發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年齡介乎40至49歲的本港女性中,超過兩成到現時為止,未能為退休儲蓄。然而,這個組別中很多女性還沒有能力置業,因而在退休之後不但需要應對生活以及醫療開支,還要繼續當租客,繳納數額龐大的租金。
著有《30歲做百萬富女》(小圖)、傳授各年齡階段女性理財心得的張佩儀建議,為平衡家庭開支與自己的理財需要,宜與家庭成員做好協調,拿出固定比例的資金讓自己調配。在理財之前,應全面分析自己的投資需求,包括預期投資的時間與回報,隨年齡增長逐漸調低投資組合的風險,注重分散投資。
如今股市震盪,樓市亦不景氣,是不是應該乾脆將資金抽離股市,做點安全性高的投資?對此,富達國際香港退休金業務主管陸劍平認為,即使在市况不好的時候,仍應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因退休資金是20年甚至30年的長線投資,股票長期回報優於債券及定存。他續指,女性至65歲時,應將投資組合內的股票比例調至25%至30%範圍內。
40歲左右的女性由於有較長的投資期,可採取較為進取的投資策略。當然,坊間有被行家稱為「目標日期」的退休基金,若40歲女性買2040年到期的基金產品,那麼到退休時基金也同時「退休」,並且在此間20年已經自動調整股債比例,適應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的風險偏好。
另外,陸劍平表示,因為投資者難以掌握股票的高位與低位實際,從安全角度考慮,可以考慮每月儲錢(月供)。這種方式被稱為「平均成本法」,又稱為「懶人理財術」,降低了對投資者擇時能力的考驗,並且能夠在先跌後升的市場中獲得更好回報。惟需注意,投資者需先揀對股票,若股票不斷折價,再好的方法也無力回天。
投資宜分散風險 注重全球配置
同時擔任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的張佩儀建議,退休理財可考慮高息股票與債券。她表示,若銀碼較小,可以考慮年期較短的保險,做零存整取;若銀碼較大,則可考慮高息港幣債券,例如長江基建(1038)永續債券,票面息率近6厘(目前淨收益率5.5厘左右)。內地房地產公司發行債券息率普遍較高,大多為美元債券,年期通常為2至5年不等。碧桂園(2007)、恒大地產(3333)、綠城中國(3900)2020年前到期的債券票面息率均在8厘以上,華南城(1668)2017年到期的債券票面息率甚至高達13.5厘。然而買外幣債券需格外注意匯率風險。
對於外幣匯率風險,陸劍平建議考慮環球債券基金,一方面,外國債券市場較香港債券市場更加成熟,年期選擇比較多,長期的可達30年;另外,環球債券可以offset(對冲)外匯風險,建議避免選擇單一貨幣債券基金。
對於高息股票,張佩儀認為,中國銀行(3988)、中國工商銀行(1398)股價現時僅為3至4元,入場費少,長線投資收息可至8厘,即使股價下跌,若不急用錢,亦無大礙。陸劍平指,「分散風險」非常重要,本港投資者容易有home bias(本土偏好),只投資香港或內地股市只會集中風險,因此,不管對當地股市多麼有信心,都應重視全球配置。
換樓時機未到 宜加按持現金
張佩儀在《30歲做百萬富女》書中曾建議「換樓投資升身價」,意即在樓市低迷時可以考慮細屋換大屋,雖然自住屋樓價亦有下跌,但與大屋之間的差價已然縮窄。「如果舊樓已供完,不怕付不起新樓按揭,換大屋何樂而不為?」
然而,張佩儀對本報表示,現時並非換樓最佳時期。「加息周期才剛剛開始,並且樓市未至低位,現在換樓並非明智選擇。反而可以考慮加按,例如自住樓從200萬升至400萬,按揭成數為五成,按揭餘額還有100萬,那麼就可以多借100萬。『Cash is King』(現金為王),現金在手,樓可以慢慢供。應在美國加息周期末期,並且樓市已處於低位的時候考慮換樓。」
另外,張佩儀建議可留意工廈及細價寫字樓,迎合日益增長的創業需求;海外地產亦可納入考慮,惟購置海外地產如「隔山買牛」,應在全面考慮物業、匯率、稅率以及按揭情况之後,再做決定。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