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公院爆煲一葉知秋 須建醫院應付需求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0日 06:35
2016年03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季節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爆滿,主管官員以情况嚴峻來形容,推出緊急措施處理,以本港醫療體系擁有的資源,在優先緩急調配下,相信最終可化解今次危機。只是,臨時措施過得初一,不等於過得十五,今次事態,實際上是醫療服務在強大需求下「爆煲」,折射出來的問題值得當局認真總結,對症下藥,才可確保在人口老化、需求持續增加下,本港居民仍然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


醫護揭露公院爆煲

當局才有措施對應

公院在流感高峰期,到急症室求診者和內科病人大增,本屬周期現象,歷年如是,今年特別之處是病人更多,近期急症室每天首次求診數字都超過或接近7000宗,經診斷後轉入內科的病人接近或超過1000宗,這是歷年僅見的高峰值數字。據了解,前日情况最嚴峻之時,伊利沙伯醫院有50至60名病人滯留在急症室超過30小時,才獲安排上病房;有醫護人員在社交網站透露有病人要在觀察病房「瞓3晚」,才獲安排上病房,情况十分荒謬。病人等候入院而承受的折磨,對照官員經常就醫療服務不會吝嗇投入資源的誇誇而談,是莫大諷刺。公院情况嚴峻的背後,實情是對病人不利。


今次公院服務「爆煲」,值得注意的是醫護在社交網站披露情况之後,才促使政府和醫管局以緊急事態處理。據醫管局提供的數字,若以急症室每日正常有6000人求診為分界線,過去一個月,有超過10日的急症室求診人次為7000;至於每日經急症室入住內科病房的病人數字,一般以800為分界線,過去28日人數持續超過900,有18日更突破1000,醫管局形容情况罕見。


按這些數字,過去一個月,急症室和內科病房服務實際上早已超負荷,越過警戒線,而季節性流感肆虐對本港而言並非新鮮事物,政府和醫管局早應啟動緊急措施應對。不過,直到前日伊院醫護在社交網站爆料,揭示「爆煲」其實在上周末已經成形,而回顧這些日子,不知道政府官員與醫管局高層在盤算什麼;事態經傳媒報道之後,才有政府主管官員關顧,才有醫管局高層現身,推出連串緊急措施。此事再一次說明政府官員如坐雲端,根本不知道醫護前線人員面對的壓力;另外,即使醫管局數字顯示過去一個月急症室和內科服務的異常情况,卻未見有措施應對,反映醫管局管方反應遲緩。


昨日開始,醫管局加推的應變措施,其中包括藥物重配計劃,在專科門診和普通科門診,安排護士為病况穩定的病人提供藥物重配,免除醫生診症環節,目的為醫生騰出時間診治其他病人,云云。不過,醫護人員對此有保留,他們認為對病人病况的評估,並不容易,醫生見病人,就是要作多方面評估,加上護士人手同樣緊張,要護士承擔配藥責任,並不公平。醫護人員的擔心有道理,而且護士若未接受訓練,由他們評估病人病况而配藥,會增加病人的風險,當局除非有穩當機制監察,否則由護士配藥給病人的做法是否恰當,值得再研議。


不回應老年社會需求

公立醫療體系或爆煲

今次公院「爆煲」,季節性流感只是導火線,更深層原因與人口老化有關,醫管局高層在電台phone-in節目談到此事時,也說天氣異常、持續寒冷,導致更多市民染病,而不少求診者與入院長者都年事已高,說明人口老化對醫護服務需求增加。天氣變化是偶發,今年寒冷日子較長,或許明年不一樣,而人口老化、老年社會則必然到來,與天氣無關。按本港情况,老年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將持續增加,而且隨着時日推移,未來20多年的年邁長者人口更多,他們都需要醫療服務照顧。


今次急症室與內科服務「爆煲」,若人口老化是一個因素,則往後長者對各類醫療服務全面增加之時,假如醫療設施不相應增加,等在前頭的將是醫療服務的全面「爆煲」。今次事態,當局應該視為警號,並應拋開公共醫療服務做得好會吸引市民投向公院、捨棄私立醫院的思維,投放更多資源辦好公共醫療服務。或許醫療設施不宜為應對每年一段短時間的需求而大事擴充,但是目前公院提供的服務,與實際需求的落差甚為明顯,除了普通科的人山人海,輪候專科的長龍早已是病人的夢魘。政府坐擁包括財政儲備在內的逾萬億元豐沛資源,卻吝於興建更多醫院應對人口老化的需要,這是說不過去的,政府應該果斷地匡正﹕為未來的需要,增建公立醫院。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