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耳聞一名中文大學醫科生疑因不堪學業壓力而自尋短見,令筆者感到心酸及害怕:心酸者,醫科生理應比其他人更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未來更會成為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為何卻走上了不歸路?害怕者,自己作為一名醫科生,又會否在不久的將來,面對各種壓力及挑戰,情緒受困,甚至尋死解決?
筆者很清楚,從醫之路上,將不能避免以下3件事:死亡、血,以及考試。要是不能克服,醫道難行矣。偏偏,社會的期望、誇大的角色形象定形,常常為醫科生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加上醫科生通常都是學業成績的頂尖兒角色,成長過程中未必經歷過起伏,自我形象偏高(以近期潮語或可戲稱為「人生勝利組」);然而,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同儕間的比較以及以上重重的心理負擔,的確可以讓醫科生的自尊遭受大打擊(甚至一次性的崩潰)。社會角色定形下,常令各位未來醫生產生一種悲劇英雄主義:與其「苟延殘喘」,不如華麗地失敗,一了百了。這其實只是另一種害怕和逃避。
請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
本校的醫科設有醫學人文課程,當中教導心理韌力(resilience)或平衡(balance)等人文素質;但就如一位我所尊敬的教授所言,效用只是「better than nothing」。那麼,可以提高效用嗎?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律,效用難以提升至100%,時間積累下,總會有漏網之魚。同理,即使有各種輔導、精神健康支授,亦可能會有漏網之魚。相信更不可能減少考試、縮減課程,以及減低醫科生壓力吧?畢竟,醫科生應學會如何處理壓力,更需要足夠知識,預備將來成為一位專業的醫生。那麼,請社會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傳媒避免塑造「醫神」、「神科」等形象;畢竟白袍之下,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我們絕非比其他人更成功、更superior。這些思想,其實是一種精神毒藥。我相信,我們所應追求的,不是永不失敗,而是如何在失敗後更快、更好地回復,找回情緒上的內穩態(homeostasis),重新踏上醫道。
作者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一年級生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