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暑期課程﹕遊學英美名校 預演大學生活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8日 06:35
2016年03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錄取3448個學生(本科生),當中僅63人來自香港,可見要走進劍橋大門毫不容易。有同樣畢業於名牌劍橋大學的畢業生舉辦牛劍暑期課程(Summer school)雖然沒有包單講明參加完可保送入牛劍,但當中體驗到的人事、環境和氛圍,遠比在履歷表上多填一個項目來得重要。亦有主辦史丹福大學暑期課程的教授表示,參加者除賺得寶貴經驗外,若將來能在入學面試中與考官分享自己所學知識,或能增加印象分。


牛劍師生指點入學技巧

全球名牌大學對選取本科生的要求均十分嚴謹,申請人除有一定學術基礎,亦需具備創意、批判思維等。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生James Gold於2011年創辦牛津大學暑期課程,今年更新增劍橋大學暑期課程,接受全球學生報名。去年120名參加學生中,30人來自香港,現於港大同學會書院念中五的Nicole是其中之一,有意於今年報考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她,希望及早了解當地學習情况,去年參加了兩周的牛津大學暑期課程,主修醫學和法律。


James表示﹕「為讓參加者能真實體驗頂尖大學的教學文化,暑期課程都是以牛津劍橋的大學課程為設計藍本,以小班教學形式為主。」每班課程只有約4至6名學生,學生可於十多個課程中選修兩科,如哲學、生物科學、政治經濟、法律、國際關係等,由牛劍的大學教授負責講課;而每到下午,學生就會上導修課,由牛劍的學生作一對一指導,例如教他們撰寫personal statement和傳授面試技巧等。他又指,課程除教授入學技巧,亦會提供寫作、辯論、批判及創意思考的訓練等,助學生及早適應當地教學模式。


Nicole說﹕「當地大學跟香港最大的分別是,他們着重學生的自發和互動性,導師出了論文題目後,我們要利用課餘時間做大量資料蒐集,上課時又需要跟同學不斷討論。導師又很鼓勵我們多角度思考,從不框死我們的思考方向。」經過兩星期體驗,她發現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令學生的學習太機械化、不懂變通;相反,她觀察到來自巴西、西班牙、葡萄牙的同學,在討論及回答問題時都顯得信心十足。Nicole又認為課程教導面試和撰寫personal statement的技巧,對報考大學有一定幫助,「教授會提供一些與學科有關的模擬面試試題,例如考我們醫科的問題,主要想了解同學思維模式」。


課室以外,James亦特別安排不同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參觀當地歷史性建築物、著名的費茲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舉辦電影分享會等,在輕鬆的氣氛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認識彼此的國家文化。「學生每晚在自己的學院吃晚餐時,都可與其他學科的同學彼此認識、交流,增加自己的見識。」


看重考生思維、時事觸覺

雖然James亦表明參加暑期課程未必保證直入名牌大學,但透過親身體驗亦可增進學生對大學及個人的了解,例如自己是否適合或適應入讀該校或某學系。他認為一線大學非常看重考生的思維模式及時事觸覺,故有意投考這些學校的學生,必須多留意國際時事,經常讀報及多讀有分量的經濟、時事雜誌,如﹕The 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s等,增進識見。


文﹕莫詩婷

圖﹕劉焌陶、受訪者及相關機構提供、網上圖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