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胡孟青:藏富於民變成還富於公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7日 06:35
2016年03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用需求側、配合供給側,已經愈來愈明顯。到底最終效用是一如官方所稱,是為了配合提升經濟動力而去除產能過剩,抑或又是另一次換湯不換藥的刺激政策?但願不會是後者吧!但簡而言之,保增長既已成為首要任務,需求側行先,供給側隨後,任何涉及推動需求的刺激政策,卻每每仍然打着供給側而來,會否在去過剩產能、解決高槓桿之前,先再次製造新一批過剩產能及導致槓桿加大,似已不言而喻。


保增長,最少的確會為市場注入一定上升催化劑,但代價難料。內地經濟體系規模甚大,換句話說,增長既然要保,亦一定要有人付鈔。以往,內地是從政府層面自行保增長、自行埋單的模式,基於地方及央企層面債務纍纍,協助埋單的責任,很大程度上已落在老百姓身上。君不見,之前的鼓勵民資參與央改、全國股市上升運動,以及近期以政策近乎號令呼籲形式刺激樓市,政策出自中央層面,但成敗與否,民間的角色已變得相當吃重,之前是藏富於民,現在卻是要由他們來還富於公。


民間接力負起槓桿

刺激經濟又要去槓桿,協助埋單的對象,寧可濫不可缺。民間有大量存款,以儲蓄率計,全球數一數二,由民間接力負起槓桿責任,用意明顯。至於,內地管理數以萬億計資產的保險資金,一樣要被徵召。外資慕名而來的好日子不再,就連淡馬錫近期亦近乎絕迹於內地股權投資,於是中國人壽(2628)接貨廣發證券(1776),成就了花旗10年投資回報甚豐、達20億美元之餘,更確保了內銀交易維持一倍以上帳面值要求。中國財險(2328)接貨華夏銀行,同樣德意志銀行獲利20億美元。


外資絕迹 險企做接貨機器

保險企業的責任,在在不限於提供保障產品、用資金支持股市、做接貨機器。之前要搞基建,部委想起保險資金,近日連銀行要解決不良貸款,原來亦想動險企主意。當局近日高調提出資產證券化計劃,歸根究柢,就是希望盡量在不撇帳、不減值、不注銷的情况下,數字上轉移了銀行不良貸款及資產風險。


險資貢獻 老百姓進貢

在銀監會當局開始提出試點不良資產證券化計劃之同時,事有湊巧,當局盛傳將保險公司可投資資產證券化比例提升,由原本的最多兩成,上調至25%,計算償付充足比率要求,就較股票、信託及理財產品比重還要低。難怪,正如匯豐早前一份報告所稱,把銀行的不良貸款轉移至保險機構,可能趨勢已成。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猜想,政府鼓勵保險市場發展,鼓勵民間買保險,險資多了長期資金,於是用長期資產去支持長期基建融資,承接長期解決不了的不良貸款問題,險資的貢獻,根本就是老百姓的進貢。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