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醫療霸權的「政治曬冷」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5日 06:35
2016年03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如果在改革醫務委員會一事上犯「政治錯誤」,在來屆特首選舉時會「有報應」。醫學會會董蔡堅醫生日前向政府作出以上告誡。蔡醫生沒有說明如何報應,相信他是指特首選舉時醫學界選委的30票會另投他人。特首選舉只共1200票,30票足以影響選情,更何况醫生受人尊敬,一旦公布「醫學界30名選委全部投票給某某候選人」,定會令該候選人的競選工程氣勢如虹,故此這報應論並非擺擺姿勢的紙老虎,而是既有姿勢,亦有實際的「政治曬冷」。


蹉跎15年的微調

蔡醫生為何「曬冷」?原因是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改革醫務委員會。所謂「改革」,其實是微調,就是將醫務委員會的人數,由目前28人增加至32人,而所增加的4人屬非業界代表,令非業界代表人數由現時4人增加至8人。這項微調絕非新意思,而是談了15年的舊聞。放在今天的唯一新聞價值,是這項微調蹉跎了3任特首、3任衛生福利局長、3屆立法會、3任醫務委員會主席,仍然未有寸進。一寸也沒有。


這項醫療微調,早於2001年初已經提出。15年前的舊建議,其實較今天的建議更進取。時任衛生福利局長楊永強信誓旦旦,宣稱若醫委會不作改革,政府會介入。楊局長來勢洶洶,加上醫務委員會在裁決連串醫療失德事故時給人「醫醫相衛」的感覺,醫學會在強大的公眾壓力下,於是煞有介事的表示願意採納一連串改革建議,包括增加醫務委員會人數至32人,所增加的4人均屬於非業界代表。這與15年後今天重提的建議,一模一樣。當年的建議還包括成立獨立的醫療申訴處,今天的微調當然沒有這項建議。


除了楊永強之外,有道德勇氣不顧業內同僚反對而站出來主張醫療改革的,亦大不乏人。現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時任中大校長的李國章亦早於2001年便說醫委會並非公開、公平、公正;他並表示「如果專業界唔管理好腐敗分子,自然會由外人插手管理」。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鍾尚志亦於15年前便說「醫委會與社會和時代脫節」。現任醫委會主席、德高望重的劉允怡於2012年新上任時便表示28名委員中只有4名非業界成員,數目不足,期望任內能夠增加比例。他任期已過4年,看見政府提出醫療微調,表示支持,卻馬上受到蔡堅之流狠批。


當年高高舉起的改革建議,結果輕輕放下,無疾而終,直到15年後的今天才舊事重提。當年為何無疾而終?2000年代初期,香港經濟處於低谷,樓市低迷,負資產處處。但醫管局服務較今天好得多,公眾口碑甚佳,是時任特首董建華德政之一。既然公立醫療又平又靚,加上經濟差,於是很多中上家庭都幫襯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則經營困難,私家醫生叫苦連天。私家醫生因無生意而叫救命,是很多港人忘卻了的歷史。


政策不斷向私院傾斜 壓縮公院

私家醫生經營困難,作為「醫生超級工會」的醫學會於是出招。2002年3月,特首選舉,董建華競選連任,醫學會的選委當年雖然未至於「曬冷」,但對政府施加強大壓力;2003年沙士襲港,其後楊永強問責 下台,周一嶽接任局長。曾蔭權出任特首時,以打工心態只顧日常管治香港,不作遠程規劃,醫療改革更是不提也罷。政府多年來不但不提改革,政策更不斷向私立醫院傾斜,壓縮公立醫院,使其服務水平不斷下降,驅趕中上人士前往私立醫院和私家醫生。政府更推出一連串所謂公私營醫療協作政策,首先是將公立醫院孕婦轉介往私家醫院產子,其後長者醫療券、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等政策,雖然有利於病人,卻更有利於私家醫生,為他們帶來大量生意。這是今天私家醫生風光、公營醫生艱辛的政治背景。


15年的蹉跎,讓醫學會「陰陰嘴笑」:局長來、局長去,特首來、特首去,只有醫療霸權基業永在。醫委會改革,是民生大事。這次微調方案,希望能在梁振英和高永文局長這一屆政府和立法會交出成績。如果醫學會為業界私利而阻止這微調,會受一生良心報應。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