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本民前」的梁天琦拿了6.6萬票,可視為激進本土右翼的抬頭(主張族群及暴力鬥爭)。然而,如果梁天琦的支持者只限於本土激右的擁躉,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奇怪就是,在我的觀察中,一些梁天琦的新增支持者,其實非但不屬於激右這陣營,而且在意識形態上,他們相反是具有西方近代意義下的自由主義或左翼思想的傾向(未必深刻,但至少表面看來如此),但在這次補選上,卻轉向支持梁天琦,或有過支持的衝動。
首先,我所說的這些人,包括中年和青年人。先說前者,我發現,在這種新增支持者的核心,是基於「想給有理想的年輕人一個機會」。一來,由於梁天琦的急速冒起,他們其實也搞不清,這位看似純粹的超新星,其實在意識形態上非常接近陳雲、黃毓民等激右本土路線。
不知是人們未曾發現,抑或不願承認,梁天琦跟所謂「國師」、「教主」的分別,或許就僅僅在於其斯文談吐和年輕臉龐,但絕非政治傾向上的本質之別。更甚者,他其實相比兩名煽動家更具行動爆發力,但這絕不構成矛盾,好比「光復行動」中,大力發動並切實執行的一直是梁天琦的本民前,而陳雲則是大力鼓吹並予以正當化的理論導師。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互相補位,正如斯文論政和流氓路線並不一定彼此排斥,而是互相掩護。
治療雨傘運動失敗的替代物
因而,當梁天琦予人的感覺跟過往的激右不同,這其實在某程度上,它借助了一種去政治化的浪漫青年想象作中介,所謂勇敢、純粹和奮不顧身,既蓋過了他的激右本土面孔,也消解了路線分歧的問題。
其次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未必是本土右傾,但對於以死相搏的暴力鬥爭,懷有強烈的共鳴。這除了蛋牆對比下的義憤,以及過去幾年對於警察濫權的貼身反彈之外,這裏頭也包含了某種挫折感和絕望感。我們不是經常聽見「所有辦法已經試盡,79天雨傘佔領也試過,但都沒用,所以才這麼激烈」之類的說法嗎?
弔詭地,在這裏頭,暴力抗爭竟成了治療雨傘運動失敗的替代物。這中間有一種跳躍,也就是說,此種失敗不是一般的失敗,而是非暴力本身的失敗。因而在這之後,需要做的不是按非暴力原理,來自我批判及思考更強大群眾運動的可能性(如大學、中學師生的罷課),而是直接否定非暴力本身。
但在這種匆匆的跳躍間,我仍不得不問:79天很長嗎?那短短的79天真的能印證「所有辦法已經試盡」這一斷言?年輕人真的認為,他們那麼看扁的泛民(過去20年大多數時間脫離社會運動的泛民),真的「所有辦法已經試盡」?
我深信,能夠冷靜想想的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而在這裏,比起左、右和自由派之爭更重要的是,人們心底那種想把緩慢的政治進程加速及壓縮的衝動,所謂1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進而以暴力鬥爭所體現的肉體性戰鬥,找回政治的尊嚴和戰鬥中的真實感。
以上說了那麼多,並非出於宗派主義的關懷,而是因為我深信,路線分歧的問題有相當重要性。這涉及了十分不同的政治理念、鬥爭手法、誰是敵人、群眾參與模式、組織方式、社會觀及社會效果等。因此,路線不單是純粹的手段,而是我們能夠具有的政治品質和視野。遺憾是,在「想給有理想青年一個機會」及「1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雙重作用之下,路線分歧是多麼如沙石般無足輕重。
首先,我所說的這些人,包括中年和青年人。先說前者,我發現,在這種新增支持者的核心,是基於「想給有理想的年輕人一個機會」。一來,由於梁天琦的急速冒起,他們其實也搞不清,這位看似純粹的超新星,其實在意識形態上非常接近陳雲、黃毓民等激右本土路線。
不知是人們未曾發現,抑或不願承認,梁天琦跟所謂「國師」、「教主」的分別,或許就僅僅在於其斯文談吐和年輕臉龐,但絕非政治傾向上的本質之別。更甚者,他其實相比兩名煽動家更具行動爆發力,但這絕不構成矛盾,好比「光復行動」中,大力發動並切實執行的一直是梁天琦的本民前,而陳雲則是大力鼓吹並予以正當化的理論導師。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互相補位,正如斯文論政和流氓路線並不一定彼此排斥,而是互相掩護。
治療雨傘運動失敗的替代物
因而,當梁天琦予人的感覺跟過往的激右不同,這其實在某程度上,它借助了一種去政治化的浪漫青年想象作中介,所謂勇敢、純粹和奮不顧身,既蓋過了他的激右本土面孔,也消解了路線分歧的問題。
其次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未必是本土右傾,但對於以死相搏的暴力鬥爭,懷有強烈的共鳴。這除了蛋牆對比下的義憤,以及過去幾年對於警察濫權的貼身反彈之外,這裏頭也包含了某種挫折感和絕望感。我們不是經常聽見「所有辦法已經試盡,79天雨傘佔領也試過,但都沒用,所以才這麼激烈」之類的說法嗎?
弔詭地,在這裏頭,暴力抗爭竟成了治療雨傘運動失敗的替代物。這中間有一種跳躍,也就是說,此種失敗不是一般的失敗,而是非暴力本身的失敗。因而在這之後,需要做的不是按非暴力原理,來自我批判及思考更強大群眾運動的可能性(如大學、中學師生的罷課),而是直接否定非暴力本身。
但在這種匆匆的跳躍間,我仍不得不問:79天很長嗎?那短短的79天真的能印證「所有辦法已經試盡」這一斷言?年輕人真的認為,他們那麼看扁的泛民(過去20年大多數時間脫離社會運動的泛民),真的「所有辦法已經試盡」?
我深信,能夠冷靜想想的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而在這裏,比起左、右和自由派之爭更重要的是,人們心底那種想把緩慢的政治進程加速及壓縮的衝動,所謂1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進而以暴力鬥爭所體現的肉體性戰鬥,找回政治的尊嚴和戰鬥中的真實感。
以上說了那麼多,並非出於宗派主義的關懷,而是因為我深信,路線分歧的問題有相當重要性。這涉及了十分不同的政治理念、鬥爭手法、誰是敵人、群眾參與模式、組織方式、社會觀及社會效果等。因此,路線不單是純粹的手段,而是我們能夠具有的政治品質和視野。遺憾是,在「想給有理想青年一個機會」及「1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雙重作用之下,路線分歧是多麼如沙石般無足輕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