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一個多星期以來,我在沙巴聯辦以及在吉隆坡與新加坡出席好幾項華人新春團拜活動,一時實在忙不過來。須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華人,雖然大多已經是至少兩三代在當地出生長大,但對保留與延續傳統中華文化還是不遺餘力的。我們在文化傳承這一方面,我敢言是至少不遜於包括香港在內的所謂大中華地區的。
星馬華人傳承中華文化
當然,如我時常強調的,星馬原是一家,也都是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地區,所以在這兩地各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是大家節慶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華人新年、馬來人的開齋節、印度人的屠妖節,還有東馬來西亞的沙巴與砂勞越兩州土著的豐收節等,除了各當事的族群會大為慶祝之外,其他族群也每會參與其樂。在大日子來臨時,從高官顯要以至普通民眾,大家幾乎都會「開放門戶」(open house),即搞些大聚會,無任歡迎包括其他族群在內的親朋戚友甚至陌生人,到自家來一同歡慶佳節。
馬國土地較為廣闊,擁有帶地住宅的人也較多,所以「開放門戶」一般都會在自家的院子裏或搭起帳幕來舉行。而在如香港般人多地少的星國,許多人是住在組屋或公寓裏,所以「開放門戶」多在底層的空間或俱樂部裏輪流訂用來舉行。不過無論是在哪兒舉行,重點是「開放門戶」是星馬當地大家一年一度招朋呼友,或結交新朋友的好所在。眾人齊聚一堂,樂也融融,也促進族群之間的和睦相處。
尤其是在我老家沙巴,的確祖先源自天南地北的各族,看來都蠻水乳交融的。就如華人的傳統舞獅活動吧,有一次我有幸陪同來自中國的貴賓晉見我們沙巴的州長,而隸屬土著的州長,也高興的回憶說,他小時候其實也與其他當地華人小孩一樣,當舞獅隊在新春沿街拜年時,也就興奮地尾隨觀賞兼模仿,俗稱「追獅子」(chasing the lion)。從貴賓們當時的表情看來,也許連他們小時候也未必有相似的「追獅子」經驗。而沙巴當地一間華文小學的舞獅隊,可是在好幾屆的世界獅王錦標賽中都名列前茅的。不過我覺得最了不起的一點,還是這支獅隊的獅藝表演者,從鑼鼓手到舞獅者,大多都是沙巴土著同胞。試想,一支數度榮獲中華文化精粹之一的獅藝世界冠軍的獅隊,竟主要為非華人來擔綱演出!我想,所謂中華文化傳遍世界,也不外是以如此的中外結合為起點吧?
當然,在海外「游走」多年的中華文化,有時也有別開生面的版本。如也是流行於星馬的所謂「撈生」,也就是眾人在如華人新春「門戶開放」時一起把一些切細的蔬菜、生果、生魚片等用筷子撈混在一起後如食用西方的沙律般分而食之,就是衍生於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據說近年來也「蔓延」到香港、台灣等地。
由我擔任會長的沙巴馬中聯誼協會,在新春期間承接了來自中國的「四海同春」雜技團的公開演出。為求讓更多人能欣賞表演,我們決定不予售票,而是開放予公眾免費觀賞。因預測會有洶湧的觀眾人潮,我們把演出場地安排在當地的室內體育館。果然當晚座無虛席,來了好幾千人,而且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一眼望去,大多數的觀眾還是我們當地土著同胞。而當晚的主禮嘉賓、沙巴的首席部長,在大拍手掌之餘,還連聲呼籲表演團隊明年一定要再來演出。傳播中華文化,我想的確海外華人人人有責,但在自己族群裏做到這一點之外,也要多向其他族群介紹,努力朝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方向努力。
我在忙着這一連串的新春慶祝活動之中,有至少一件攸關香港的事項,還是引起我的注意的。那就是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我之前在本欄數度呼籲港府至少在中短時期內應該聚焦於如何拉近貧富之間龐大的鴻溝,而我覺得在這方面最奏效的方法,可能還是盡最大力量「釋放」港人傳統上舉世聞名的創業精神,讓彼等在同樣名列前茅的香港「自由經商」環境下得以改變生計。在這次的財政預算案中,我略為釋懷的看到港府有為中產階級的個人與中小規模商家減稅,這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彼等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喘息,有多餘的一點錢至少來供樓,如有更多的錢可來供車、做點小生意,那當然更佳。
不過,之所以只說是「略為」而非「大為」釋懷,是因為看起來更能負擔稅款的上層階級的個人與大商家,其稅務負擔卻未有哪怕是象徵式的添加。在如香港般的一個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社會裏,我們當然不應抱有過度的「仇富」心理,否則大家的創業精神也會大為萎縮。但「富人減稅」這個經濟理念,在現代至少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牛仔」總統列根的所謂「列根經濟學」(Reaganomics)。其要點是一個所謂「滴流而下」的經濟效應,即富人或大企業因看到較低的稅務負擔,會更積極的擴充企業、聘請更多員工等,從而造就更多就業機會,刺激整體的經濟發展。但至少在美國的「列根經濟學」實踐,看來卻有了不同的效果,好一些富人或大企業,稅款的確是省了下來,但看來卻未有重新投入來擴大企業、增聘員工或改善現有員工的福利來驅使彼等更賣命來提高生產力。反之,許多富人或大企業,反而把多餘的錢投資在金融產品或房地產裏,把後者愈炒愈高,臨近泡沫化邊緣。美國過後好幾度的金融危機以至經濟衰退,多多少少皆可歸咎於源自當時的這種投機心態的持續作怪。
高收入者應適量加稅
所以,減中產者或中小企業的稅,是正確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適量的,哪怕是象徵式地增加高收入者或大企業的稅,在香港這稅務本來就很低的所在,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香港有良好的法制建設,做生意有一定的保障,不愁沒有商家會在港駐紮。而如此收得的稅款,也可專門拿來補貼中低收入者的生計所需,這對拉近香港的貧富鴻溝,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我始終覺得,香港的經濟演變至今,即便是如今次的財政預算案預測會較為緩慢的發展,但這還不是最大的挑戰,反而如何讓更多的港人得以分享香港多年努力的經濟成果,才是全體港人應該同舟共濟、共同努力的方向。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