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庭輝:立法會選舉的中共因素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1日 21:35
2016年03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雨傘運動未竟全功後,「(矢志)參政者還可為爭取民主做什麼?」逐漸成為了來屆立法會選舉中的焦點。畢竟,政治人物在政治選舉中不能單靠吃老本來延續他們的位置。若然有些政治人物在過往建功立業甚多,但在預期的將來被外界判斷為無以為繼(儘管這並不一定是事實),他們便只屬於過往時代的政治人物。况且,他們在過往成功當選立法會議員,已是對他們過往的努力作出了足夠的回報。


誠然,這些政治人物也有些獨特的政治優勢,例如他們過往累積的名氣和功勳是新世代所缺的政治資本。然而,若政治選舉只靠過往的名氣和功勳來決定立法會議席誰屬的話,香港的政治發展便很可能裹足不前。不過,若然在選舉前強行把他們拉下馬,只准新世代參選的話,亦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所以,任何(矢志)參政者也需拿出理據來說服選民為何他們要(繼續)參政,而不應存在個別群組才需論證的情况。


歸根究柢 立會選舉離不開中共因素

來屆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如何,也是港人如何對中國因素作出回應的重要指標。所謂的「中國因素」,嚴格來說應改稱為「中共因素」。如選民認為近一兩年的「民主運動」的性質為動亂、背後有外國勢力指使、立法會拉布純為浪費時間和公帑、中共和港府淪為代罪羔羊的話,他們便會奉梁振英的呼籲「vote them out」,以選票踢走非建制派;如選民認為 8.31人大常委會決定卑鄙無恥、港府只懂媚共而漠視港人的民意、立法會強行通過惡法的話,他們也會「vote them out」,只是那個「them」換成了建制派而已。所以,若任何一方把來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和「中共因素」完全劃分開來,也是自欺欺人的舉動。


在「中共因素」籠罩下,非建制派的政治人物和選民可如何分工合作?在談如何分工合作前,各方需進一步理解中共與建制派部署立法會選舉的手段。建制派以配票和向長者提供蛇齋餅糉的手段獲取選票已是基本常識,背後的原因是中共視立法會選舉為兵家必爭之地。建制派甚至有可能得到港府的援助。雖然香港較少如美國選舉般出現重新劃分選區的情况,但在有完整的住戶紀錄的情况下,官方改動投票地點以方便親建制派長者投票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不難找到掩飾的理由。


非建制派可怎樣部署選舉?

無論如何,問題的核心並不止是當中具體的情况如何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而是「非建制派可如何應對這些情况?」當然,香港需要有人深入地研究或捕捉這些情况,令大眾提高警覺。然而,若大部分支持真普選的人也只懂作出道德上的批判而沒有具體制衡方法的話,那無疑是難以改變大局的。


戴耀廷提出的「雷動計劃」,雖或如葉健民所指般困難重重(註),但在非建制派不失關鍵三分之一議席的前提下,不妨一試。不過,「雷動計劃」要達到目標,無可避免地要同時在功能組別中着手。其實,今屆立法會選舉的選情可謂是空前激烈,無論是非建制派和建制派也有不能輸掉選舉的包袱。即使非建制派在直選中勝出大多數議席,它在立法會的總議席也可因有較過往更多的建制派候選人在功能組別勝出而有所減少。所以,「雷動計劃」不能因功能組別的制度有欠公義而全面抵制。若然有更多建制派候選人當選的話,香港市民將要面對更大程度的不公義。在兩害取其輕的情况下,鑽研如何力爭功能組別的議席成為了非建制派的必要之惡。


註:葉健民,〈青年與政黨合流:台灣可以 香港行嗎?〉,《明報》,2016年2月5日,頁A23

(作者按:文章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反映機構立場)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