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對於被形容為「守財奴」,表面上並無太大抗拒,有時候還戲說歡迎這個稱謂。曾俊華手執特區政府財權,若按原來任期,他明年提出任內最後一份預算案之後,交出來的財政儲備將有約9000億元。從積穀防饑角度,這樣一位財爺,完全可以過關。問題是社會對財政司長的期望,不會止於未雨綢繆,而是期望他利用豐沛資源推動經濟發展、紓解深層次矛盾和應對老年社會需要的長遠規劃等,只是未見政府在這些方面交出成績;從這個角度審視曾俊華的政績,看不到有亮點。
曾俊華預算案
慣性低估高收
曾俊華做的9份預算案都有一個特色,可以用16個字來形容,就是「低估收入、大量盈餘、慣性派糖、儲備滾脹」。他低估的收入,最高紀錄約為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2010至11年度原本估計赤字252億元,結果出現751億元盈餘,相差1003億元;錯估幅度之大,以政府掌握的大量數據和情况,難以想像。有意見認為曾俊華慣性低估收入,目的是為了紓解要求政府增加開支的壓力,是耶非耶?不可能有答案;不過,按「量入為出」原則,預估盈餘不多、甚至有赤字,則政府開支不豪爽,就是理所當然了。
未雨綢繆是曾俊華理財理念的主軸。他對被質疑財政儲備過多,最常用的解說是回歸初期、金融風暴與SARS來襲,當時連續數年財政赤字,儲備消耗得很快,因此不要以為儲備已經很多了,云云。另外,對於本港應有多少儲備,他曾經說過多多益善,近年因為累積實在太可觀了,他改以應對未來需要和償付法定責任來解說。曾俊華「攬住」荷包的做法,有意見認為他理財保守。不過,他的預算案連年派糖,有一年要給每個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元,惹來強烈反彈,他乾脆給每名香港永久居民都派錢6000元,連已經移居外地的港人都有份。這種做法,完全偏離了審慎理財原則,可見他絕不保守,反而有點激進。
梁錦松任財政司長之時,由於經濟衰退,政府財政收支最緊絀;當時梁錦松以封套概念控制開支,要求各部門提出要做什麼、需要多少錢,由政府統籌分配。曾俊華接任財爺,出現低估收入、大量盈餘之後,有意見建議他採取逆封套概念,政府提出有多少錢可以用、部門提交政策計劃,由政府決定分配資源。這個建議主要是鼓勵和推動各部門動腦筋,增加設施,服務市民。由掌管財權的官員就施政起帶動作用,由於可動用多少資源,官員心中有數,能夠收放自如,不虞失控,而整體社會共有的公共資源,就有機會發揮最大效用。
檢視政府施政是否對頭,並不複雜,主要視乎有沒有因應社會需要。就深層次矛盾,政府有責任透過經濟和財政政策去紓緩,每年小恩小惠派糖收買人心,實踐證明對紓解深層次矛盾作用甚微。再以應對老年社會而言,政府設立未來基金,表明為應對日後人口老化之用,可是任誰都知道這是失焦做法。老年社會需要更多醫療設施、更多安老設施和完善的退休保障,即使把再多的錢儲起來,日後也不會自動變為醫療安老設施。那麼,老年社會怎麼辦呢?從這些角度審視曾俊華財爺任內財政儲備飈升約兩倍至現在的8600億元,這是罔顧社會需要的過度累積,因此「守財奴」3個字真的不馨香,完全是貶意,實在不應該甘之如飴。
政府坐擁龐大公共資源,公共理財錙銖必較,不過,政府在公共工程的大手大腳,卻讓人咋舌。近年各項工程超支,珍貴的公共資源不斷「填氹」,高鐵的巨額超支撥款申請還在財委會爭持。昨日,本報報道預計下年度動工的中九龍幹線,全長只有4.7公里,造價高達437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92億元,造價之高昂,實在「嚇死人」。政府的說法,相信不外工程難度高、建築物料漲價、工資高漲等,市民接觸到的資料數據有限,難以判斷造價是否合理。但是,政府有錢花巨資搞建設,對關乎市民福祉的退休保障卻扼殺於萌芽狀態,市民對此肯定不爽。深層次矛盾愈纏愈緊,與市民的預期失衡有很大關係。
罔顧社會需要
基建大手大腳
特區政府不用舉債、財政收支健康、有豐沛資源可花用,這些條件羨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不過,香港社會充斥着怨懟,政府施政焦頭爛額,處境之艱困也為許多地區所無。香港現况,原因千絲萬縷,我們認為:政府未善用龐大資源紓解矛盾、未善用資源營造讓市民看到的光明前景,是其中原因;這是財政儲備愈多、愈折射出來的整體失衡觀感。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