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無綫電視的J5頻道出現簡體字的新聞字幕,掀起爭議連連。不過,正正就是這些爭議,證明了無綫電視的社會影響力。無論再多的批評、收視率如何起起跌跌,無綫電視節目的一舉一動,仍是這樣引起社會關注。
其實在如今資訊發達的年代,觀眾絕對有選擇。打開智能電話,無限條新聞或最新消息正等着你開啓。假如有人不滿某傳媒機構的報道,他應大概知道,有很多其他的傳媒機構和網媒正等候「光臨」。百花齊放,相信總有一朵合心意。為何人們仍是要「邊罵邊看」,指着某些電子傳媒和報刊大罵,而不索性「眼不見為淨」?
對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想像
這有趣的現象,大抵解說了何謂「主流」傳媒。主流,是一種對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想像。電視和報刊的新聞,就是予人「主流」的文化感覺。說實在,如今一些網媒和網台的點擊率、瀏覽次數和「光顧」的用戶流量,如果化作類似收視點的數字,其實未必遜於所謂的「主流」傳媒(當然,這涉及網絡使用率的「水分」等複雜議題,在此暫且不論)。相反,一些電子傳媒和報刊,其收視率和出紙量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仍會予大眾有「主流」傳媒的感覺。
究竟,「主流」這社會地位的文化感覺從何而來?首先,當然是知名度。不過要注意的是,知名度並不一定表示該傳媒機構會有相應的讀者量或觀眾量。有一些讀者量或觀眾量不一定很多的傳媒機構,由於有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或予社會輿論覺得其定位獨特,故此「名氣」頗大。其報道或評論,往往亦能喚起社會關注。
傳媒機構的「江湖地位」
其次,是傳媒機構在新聞業界中的「江湖地位」。要知道,新聞業界有其自己的山頭和文化圈子。傳媒機構之間競爭激烈,害怕別人有報道,但自己沒有報道,因而「漏料」。而有一些傳媒機構,其新聞報道往往成為其他傳媒機構和記者們的重要「參考」和比較標準。這些在傳媒行業間的「江湖地位」,亦會跟傳媒機構的知名度「互借東風」,予社會有「主流」傳媒的文化感覺。
最後,因為政府政策而擁有公共廣播頻譜的傳媒機構,其傳播渠道威力較大,當然亦順理成章成為「主流」傳媒。
故此,雖然如今資訊唾手可得,但在社會的文化感覺上,仍會有較為「主流」的傳媒。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傳媒機構的一舉一動都惹人注目,其報道和評論於傳媒圈中是記者們重要的「參考」對象,又或者當你現身於某些傳媒時,發現身邊的親朋戚友會格外留神的話,那該傳媒機構,大約亦算是「主流」了。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其實在如今資訊發達的年代,觀眾絕對有選擇。打開智能電話,無限條新聞或最新消息正等着你開啓。假如有人不滿某傳媒機構的報道,他應大概知道,有很多其他的傳媒機構和網媒正等候「光臨」。百花齊放,相信總有一朵合心意。為何人們仍是要「邊罵邊看」,指着某些電子傳媒和報刊大罵,而不索性「眼不見為淨」?
對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想像
這有趣的現象,大抵解說了何謂「主流」傳媒。主流,是一種對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想像。電視和報刊的新聞,就是予人「主流」的文化感覺。說實在,如今一些網媒和網台的點擊率、瀏覽次數和「光顧」的用戶流量,如果化作類似收視點的數字,其實未必遜於所謂的「主流」傳媒(當然,這涉及網絡使用率的「水分」等複雜議題,在此暫且不論)。相反,一些電子傳媒和報刊,其收視率和出紙量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仍會予大眾有「主流」傳媒的感覺。
究竟,「主流」這社會地位的文化感覺從何而來?首先,當然是知名度。不過要注意的是,知名度並不一定表示該傳媒機構會有相應的讀者量或觀眾量。有一些讀者量或觀眾量不一定很多的傳媒機構,由於有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或予社會輿論覺得其定位獨特,故此「名氣」頗大。其報道或評論,往往亦能喚起社會關注。
傳媒機構的「江湖地位」
其次,是傳媒機構在新聞業界中的「江湖地位」。要知道,新聞業界有其自己的山頭和文化圈子。傳媒機構之間競爭激烈,害怕別人有報道,但自己沒有報道,因而「漏料」。而有一些傳媒機構,其新聞報道往往成為其他傳媒機構和記者們的重要「參考」和比較標準。這些在傳媒行業間的「江湖地位」,亦會跟傳媒機構的知名度「互借東風」,予社會有「主流」傳媒的文化感覺。
最後,因為政府政策而擁有公共廣播頻譜的傳媒機構,其傳播渠道威力較大,當然亦順理成章成為「主流」傳媒。
故此,雖然如今資訊唾手可得,但在社會的文化感覺上,仍會有較為「主流」的傳媒。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傳媒機構的一舉一動都惹人注目,其報道和評論於傳媒圈中是記者們重要的「參考」對象,又或者當你現身於某些傳媒時,發現身邊的親朋戚友會格外留神的話,那該傳媒機構,大約亦算是「主流」了。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