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本土」的預算案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26日 06:35
2016年02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周三發表了他任內第九份預算案,相信也是他任內最後一份「完整」的預算案,因為到明年2月已接近行政長官選舉,新舊班子交接前夕,「舊人」不宜再有大動作,一切只為平穩過渡做準備。如果像坊間傳聞曾俊華真的參選特首,他將要辭職投入選舉工程,明年2月他甚至已「不在其位」。


回歸後特首主導 財爺變「掌櫃」

今年的預算案重點不在財政司長有什麼大計,傳媒集中報道的,都是預算案會如何派糖,或派糖項目有沒有縮水;到周三正式公布,焦點則轉移至預算案內有多少透露曾俊華會否參選特首的微言大義。


相比之下,過去預算案分析本地財經大勢、闡述政府的發展策略等有分量的內容,在回歸之後的預算案中已經逐步「流失」,預算案成為了每年一度的流水帳!

回歸以前,財政司擁有制定預算的「高度自主權」,財爺的理財思維以及公共財政策略對本地經濟發展影響重大;九七之後行政長官成為政府權力中心,在「行政主導」的方針下,香港的各項發展大計基本上都出自特首的政綱,財政司長只是在財政資源上配合和落實特首的施政理念,在董建華推行問責制之後,行政長官統攬各個局的決策,財政司長的角色進一步「轉型」成為特首的「掌櫃」,自主權和發揮空間已所餘無幾。過去特首的施政報告和財爺的預算案諮詢都是分頭進行的,梁振英任內把兩個諮詢「合併」,更突顯了財爺只是「配合」的角色。


注資撐本地電影 添個人色彩

基於上述轉變,有評論指曾俊華歷次預算案都如流水帳般派糖、分配各政策局資源,毫無個人風格可言;這確是事實,因為政府的政策建議和發展策略都由特首主導,財爺只「遵旨而行」,以剛發表的預算案為例,在推動創新方面注資20億元成立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技園斥資82億推動智能生產和研發、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推動發展金融科技等,都是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中要推動的工作,其他如一帶一路、土地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工作,都是配合施政報告的財政開支項目。


但是在有限的「空間」之中,曾俊華注資2000萬元資助港產粵語電影在內地的發行和宣傳,令人覺得他「撐」本地電影,加上他對本土意識持比較寬容的態度,令本來一份平平無奇的預算案平添了一點個人色彩,並且罕有地贏得不少掌聲。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