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昨天發表了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一如所料繼續「派糖」,短期紓困措施開支共388億元,比去年有所增加。預算案內容整體上都是小修小補,但總算在各項經濟民生範疇都能兼顧,亦有平衡短期和中長期需要。其中預留2000億元作未來10年發展醫療設施、投放資金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初創基金和創意產業等措施,確實有助解決香港目前一些結構性經濟社會問題,對此我們表示歡迎。相比早前特首梁振英那份內容貧乏、天馬行空的《施政報告》,曾俊華這一份財政預算案理性務實得多。
6個不足之處
然而,我們認為預算案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預算案固然提出了增加安老宿位、老人護理、擴大安老按揭計劃、推出「銀色債券」等建議,但對最基本解決安老問題的全民退休保障卻輕輕帶過,而且只預留500億元實在不足以開展營運基金。
(二)教育方面,預算案只集中資助學生往內地作交流和實習,無法培養國際視野。報告亦沒有探討在中小學實施小班教學的可行性。
(三)金融方面的着墨較少,優化「滬港通」、落實「深港通」、擴大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等都沒有新意,而且會令香港更加依靠單一市場。曾俊華提出參與東盟等自貿協定和加入亞投行,卻沒有提及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既然香港已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沒理由不加入佔全球三分之一貿易的TPP。在金融產品方面,除了第三次發行伊斯蘭債券外,政府沒有新措施去推動債券市場發展,令香港在這方面和鄰近市場的距離愈來愈遠。
(四)土地及房屋政策方面,曾俊華只重申賣地和建屋目標,沒有提出檢視政府土地、囤地、棕地、丁地等之發展,也沒有與金管局研究重新增加一般樓宇按揭成數上限至七成,及逐步取消本地居民買家印花稅。這些措施實行以來並未有效抑止樓價上升,反而使中產換樓、市民「上車」更困難。
(五)預算案提出一系列幫助及振興旅遊業措施,例如資助中小型旅行社、寬免牌費、發展旅遊基建等,但沒有嘗試解決旅遊業過度依賴內地遊客這個結構性問題。我們認為政府應着力吸引世界各地高質遊客來港,在重質不重量的方向下,我們看不到有需要耗資1400億元興建三跑去應付更多旅客,尤其是空域問題尚未解決。
(六)港府收入長期倚賴金融和地產,實應研究擴闊稅基,以減低收入周期性之影響。我們認為以用者自付原則適當地開徵某些收費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試為社會矛盾找出路 值得鼓勵
我們覺得司長在財政預算案中的字裏行間,明顯有留意到近年社會的反對聲音,並嘗試為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尋找出路,例如成立跨專業辦公室監察基建工程超支和撐粵語電影,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方向,值得鼓勵。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