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幾個星期介紹過我在剛過去的日內瓦表展上初步見過最喜歡的5枚心水,其實一回來我已經有第6枚心水,只是當時還不能說,還有embargo,不過現在可以講了,那就是Hublot的Big Bang Unico Sapphire(圖)。
Hublot從一而終的表殼
其實要說喜歡,就是喜歡,毋須多講。餘下的,騙稿費罷了。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認識Hublot,品牌於1980年創立,原來位於置地廣場的迪生珠寶鐘錶也在該年開業。記得90年代初的時候經過那裏,望進櫥窗,裏面陳列着的就是當年我所認識最高級最時尚的腕表,有勞力士有愛馬仕有蕭邦,還有Hublot。不知道當年Hublot是否迪生獨家發售,但應該是由他們代理並引入香港。現在中文名叫宇舶,當年叫恆寶。不叫玉寶,因為那是Ebel。Hublot一開始就是這個造型,酒桶形表殼再加鑲上了螺絲的圓形表圈,大大細細男裝女裝都是同一個表殼造型,都算是一個紀錄,一項成就。可當年推出時,他們也不會知這個設計可以屹立至今,當年他們最引以自豪的可不是表殼,是表帶。Hublot是第一個推出橡膠表帶的品牌,當年那條膠帶還有杏仁味呢。
標榜的都是設計,都是elegance。當其他品牌開始着重機芯,開始研發複雜功能;他們就嘗試開發其他鐘表工藝。沒造琺瑯彩,他們造雕刻。在2000年初,他們推出過不少加上了雕刻工藝的作品,有些在表盤,有些加在hunter case上,甚至可以訂造。我見過有些刻上客人肖像的,都栩栩如生。不過Hublot始終不算一線品牌,高級但不主流。2004年找來Claude Biver當CEO,08年由LVMH收購。難得Biver先生對這個品牌不離不棄,一直愛護有加。在他的領導下,Hublot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老實說,除了Biver獨具慧眼,也實在覺得那幾年彷彿鴻福齊天,行運行到腳趾尾。2013年曼聯贏英超總冠軍,同年拜仁慕尼黑贏德國甲組聯賽冠軍,對岸邁阿密熱火贏NBA總冠軍,當年這3支球隊都不約而同得到Hublot贊助。贊助商連中三元,比一箭三鵰更難。
另外由2004年開始就跟BNB Concept合作,到後來他們遇上財政困難,既拔刀相助,亦算趁低吸納,Hublot在2010年同意買下BNB Concept所有機芯和所有研究計劃,再加上大部分機器,並同意吸納他們所有員工。而當年BNB Concpt的人才和機器就變成了今天品牌自己廠房的基石。由一個本來只着重設計的小眾品牌,經過30多年的發展,變成今天舉足輕重的高級腕表生產商。過去30多年來幾許風雨,能夠乘風破浪的其實不多,Hublot是其中之一。
就是喜歡它像膠表
話雖如此,過去教我念念不忘的Hublot作品其實不多,教我嘩一聲叫出來的就更少。曾經在訪問中被問過最喜歡哪個品牌,不消說我沒膽量沒骨氣指名道姓,而且也着實以表論表,每一次都是獨立去看一枚表。我不會記得Big Bang跟Bigger Bang有什麼分別,也不會記得他們推出過幾多款法拉利款式。雖然近年的牛仔布款式呀刺繡款式呀跟巴西藝術家Romero Britto合作的款式呀我都很喜歡,但還未至大聲疾呼。但今次我真的要大大聲叫出來,我很喜歡這枚Big Bang Unico Sapphire呀。
除了時尚型格,像膠表(大家就是喜歡它像膠表),最吸引一定是售價。第一次認識的藍寶石水晶表殼是來自Richard Mille的作品,定價接近1000萬港幣。之後陸續有來,H.Moser有MB&F有,就連同樣Hublot出品,LaFerrari Sapphire都要400多萬。這枚Big Bang Unico Sapphire只消40多萬。我有錢,一定買。
文﹕佘宗明
圖﹕品牌提供
Hublot從一而終的表殼
其實要說喜歡,就是喜歡,毋須多講。餘下的,騙稿費罷了。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認識Hublot,品牌於1980年創立,原來位於置地廣場的迪生珠寶鐘錶也在該年開業。記得90年代初的時候經過那裏,望進櫥窗,裏面陳列着的就是當年我所認識最高級最時尚的腕表,有勞力士有愛馬仕有蕭邦,還有Hublot。不知道當年Hublot是否迪生獨家發售,但應該是由他們代理並引入香港。現在中文名叫宇舶,當年叫恆寶。不叫玉寶,因為那是Ebel。Hublot一開始就是這個造型,酒桶形表殼再加鑲上了螺絲的圓形表圈,大大細細男裝女裝都是同一個表殼造型,都算是一個紀錄,一項成就。可當年推出時,他們也不會知這個設計可以屹立至今,當年他們最引以自豪的可不是表殼,是表帶。Hublot是第一個推出橡膠表帶的品牌,當年那條膠帶還有杏仁味呢。
標榜的都是設計,都是elegance。當其他品牌開始着重機芯,開始研發複雜功能;他們就嘗試開發其他鐘表工藝。沒造琺瑯彩,他們造雕刻。在2000年初,他們推出過不少加上了雕刻工藝的作品,有些在表盤,有些加在hunter case上,甚至可以訂造。我見過有些刻上客人肖像的,都栩栩如生。不過Hublot始終不算一線品牌,高級但不主流。2004年找來Claude Biver當CEO,08年由LVMH收購。難得Biver先生對這個品牌不離不棄,一直愛護有加。在他的領導下,Hublot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老實說,除了Biver獨具慧眼,也實在覺得那幾年彷彿鴻福齊天,行運行到腳趾尾。2013年曼聯贏英超總冠軍,同年拜仁慕尼黑贏德國甲組聯賽冠軍,對岸邁阿密熱火贏NBA總冠軍,當年這3支球隊都不約而同得到Hublot贊助。贊助商連中三元,比一箭三鵰更難。
另外由2004年開始就跟BNB Concept合作,到後來他們遇上財政困難,既拔刀相助,亦算趁低吸納,Hublot在2010年同意買下BNB Concept所有機芯和所有研究計劃,再加上大部分機器,並同意吸納他們所有員工。而當年BNB Concpt的人才和機器就變成了今天品牌自己廠房的基石。由一個本來只着重設計的小眾品牌,經過30多年的發展,變成今天舉足輕重的高級腕表生產商。過去30多年來幾許風雨,能夠乘風破浪的其實不多,Hublot是其中之一。
就是喜歡它像膠表
話雖如此,過去教我念念不忘的Hublot作品其實不多,教我嘩一聲叫出來的就更少。曾經在訪問中被問過最喜歡哪個品牌,不消說我沒膽量沒骨氣指名道姓,而且也着實以表論表,每一次都是獨立去看一枚表。我不會記得Big Bang跟Bigger Bang有什麼分別,也不會記得他們推出過幾多款法拉利款式。雖然近年的牛仔布款式呀刺繡款式呀跟巴西藝術家Romero Britto合作的款式呀我都很喜歡,但還未至大聲疾呼。但今次我真的要大大聲叫出來,我很喜歡這枚Big Bang Unico Sapphire呀。
除了時尚型格,像膠表(大家就是喜歡它像膠表),最吸引一定是售價。第一次認識的藍寶石水晶表殼是來自Richard Mille的作品,定價接近1000萬港幣。之後陸續有來,H.Moser有MB&F有,就連同樣Hublot出品,LaFerrari Sapphire都要400多萬。這枚Big Bang Unico Sapphire只消40多萬。我有錢,一定買。
文﹕佘宗明
圖﹕品牌提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