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慧麟:不派糖 可以嗎?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23日 06:35
2016年02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評論香港《財政預算案》,可以說是極為納悶。因為大部分論點,已經講到爛。基層組織會批評紓困不足,中產會批交稅多福利少,有錢佬大抵會說利得稅太高乏競爭力,自由派經濟學者會怒批政府干預太多,發展學派經濟學者會說政府產業政策欠視野投放不足,稅務專家會批香港稅基狹窄,社福人士會批評政府不搞退保、標時、強積金對冲,公共行政學者則批公務員效率改革無進展,房屋專家會批政府興建公屋欠周詳計劃,交通專家會怒批為何沒有加稅遏抑私家車增長,環保專家又會怒批政府無經濟誘因推動環保……


講完。


一個小聰明 變成後遺症

難道財爺的預算案真的如此瑣碎無聊、不足一評?其實未必。10多年前,財政政策的一個小聰明,到了現在變成一個尾大不掉的後遺症,正在蠶食香港財政政策的基本思路:派糖。


根據《基本法》的規定,香港是奉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1970年代的金科,到了1980年代撰寫基本法時,已成為玉律。積習至今,已變成寧願量小入,不願付大出的財政鐵律。這個鐵的紀律之精神,在於財政政策不應為一時掌聲而屈服。從來,量小入、付微出、有錢剩、入庫房,非常獅子山下(也可以說是old school),在經濟逆境時開倉派米,推動政府支出刺激經濟,亦是公共財政政策的基本定律。


但在董治後期,一來既希望回應市民訴求,二來亦希望贏取掌聲,三來為了預算案能獲得立法會通過,傾向接受政黨派糖的要求,而政府公關技巧上,有意無意地願意以「派糖」或「開倉派米」來處理政府每年出現財政盈餘的問題。這樣造成了一個極壞的後果,總之,《施政報告》要派糖,財政預算案又要派糖。經濟好景時,派糖是共享經濟成果。經濟差時,派糖是利民紓困。經濟大抵平穩時,派糖是順應民意。於是,政黨見此,年年見財爺,年年要加碼,財政預算案公布後就爭相公布成功向財爺爭取這樣那樣,形成了惡性循環,讓「派糖」此怪胎成了定制。傳媒每逢一月,就會估政府會派多少糖;政黨亦不客氣,天天叫派糖,政府不開倉就是罪過。


無助處理社會深層次問題

過往,一直有人提出,政府應適度地減少用派糖方法,處理民生上的深層次問題,例如與其公屋減租,不如徹底改革公屋租金政策;與其津貼電費,不如改革能源政策等等。3年前,新政府上場,曾有行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提出要大量興建醫院學校等,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推動黃金盛世云云。此說雖然天馬行空,但至少給人一個新希望;但3年半來,什麼也搞不出來,不單自願醫保近乎收工,有傳連醫管局今年會被削減撥款。


派糖無助處理社會長期積習的深層次問題。本屆政府毫無能力駕馭及處理複雜的長遠經濟發展等議題,亦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明天,又派糖了。什麼經濟發展策略,什麼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等議題,看來又會被扔在一旁了。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