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外國記者會在本區域以至全世界皆享譽多年,尤以其坐落在港島中環邊上自成一棟的會所,既可讓會員們在香港這寸金尺土的所在有個固定的、舒適的聚會所在,更能藉出租場地來有收入來源,羨煞許多同類的外國記者組織。而多年來香港外國記者會所舉辦的早餐或午餐演說會,每有香港本地政要名流,或是過境香港的外國貴賓或分析員等,分享有關香港課題或區域以至世界形勢的見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頗受輿論關注的重要論壇。
在不久前,我也有幸在該會的早餐會上向各位外國記者、香港翹楚、駐港外交官等講解我對南中國海嚴峻局勢以及馬來西亞國內政局的一些看法,並回答出席者們的提問,頗感殊榮。主辦當局事前有與我打過招呼,謂與在其他一些傳媒平台上基於現實雖未明說但仍須謹言慎語大不一樣,可幾乎無拘無束的暢所欲言。我也就老實不客氣,把東南亞好些國家對南中國海領土領海紛爭的意見,以及馬國民眾對國內外一系列令人不安問題的反應等,大致表達了出來,好像也有些觀點被報道了出來。過後我在一些社交媒體上分享當天早上在該會演說時的一些照片,還大膽的戲稱是在與「海外敵對勢力」打成一片,也幸未引起某些特別容易敏感方面的強烈反彈。
近日聽聞香港政商名人鄧永鏘先生也在外國記者會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說,其言辭的銳利與獨到,我想肯定在我之上。鄧先生在該場演說中對香港當下政局,特別是對一些政客們的嚴厲意見,我想見仁見智,我這外國人也無從加以評論。不過,我讀着有關報道裏鄧先生的兩個觀點,我還是蠻感興趣的。
其一是鄧先生對最近的香港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裏,多次提到香港應如何把握中國大陸近年來所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好像頗為不以為然。鄧先生甚至認為無論香港的大亨巨賈以至一般民眾,皆對「一帶一路」頗為陌生。言下之意,可能是該施政報告應更着力於港人所關心的各項民生議題吧?
我贊成,也在以前的文章裏提過,港府在提倡創新以及把握「一帶一路」這些坦白說較為中長遠的發展議程的同時,需要更聚焦於處理如就業艱難、薪金低迷、買房辛苦、貧富拉闊等中短期經濟不景而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就如做生意也一樣,規劃未來當然海闊天空、商機無限,但如公司的資金短時間內一時周轉不來,發不了薪金(好像至少有一家香港傳媒機構最近因此而停止運作)、還不了貸款,那不還是立時落個「執笠」的慘痛下場?這一點,我想作為生意人的鄧先生肯定心領神會,所以才有這番苦口婆心的肺腑之言。
惟在注重扭轉短期經濟劣勢的紮實基礎上,這中國大陸今年來主打的「一帶一路」還是不得不被關注的。坦白說,別說態度「實際」的香港人,即便是這所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我們東南亞各國,無論是其國民或政府,對這「一帶一路」也還頗為陌生。別忘了,東南亞沿海各國,傳統上與香港一樣(雖然可能未能做到如香港那麼好),都是以經商貿易為經濟主軸的。個別東南亞國家,其實一向就已與中國密切地通商。如我老家馬國,是中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貿易伙伴,兩國之間的貿易量,我近來一查,赫然是中國與俄羅斯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貿易量的兩倍。所以,在馬國,每當提起「一帶一路」,大家的立時反應是,「不是已做了很多生意嗎?難道還有新的雙邊商機不成?」
了解一帶一路乃生存之道
東南亞這種着重於加大加深通商的「一帶一路」理解,當然只涵蓋了中國對這項發展倡議的一部分公開了的信息宣布。其他如基礎設施,特別是鐵路與公路的聯通等,其實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君不見至少在泰國、馬國、印尼等,中國都在積極的爭取建造當地的高速鐵路嗎?而且在印尼還飲了「頭啖湯」呢,把雅加達至萬隆的高鐵一舉拿下,還開了工呢。
東南亞的物產豐饒、人民勤奮,在國際上應已毫無疑問。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好一些東南亞國家這半世紀來,幾乎就將一躍而成為經濟上的「小龍」、「小虎」了,但許多都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雖未至打回原形,但至少擺脫不了所謂的中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這的確可歸咎於老殘的基礎設施。擁擠窄小的公路、尚未電氣化的鐵路、缺乏吊機的港口、沒有地鐵又充斥貧民窟的大城市,是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民生現實。如未能打破這擺在眼前的瓶頸,無論有多麼完美的物產,最後還是必須擺在地上眼巴巴的任其腐爛,而不能掙個錢。
所以,無論我們喜不喜歡,如果中國這本區域經濟強國對周邊國家與地區的投入是要在此「一帶一路」的框架下進行,那我們也別無他法,必須努力地去更為了解何謂「一帶一路」,如何把更多的中國投資引到我們這裏來,力求打破基礎設施落後的束縛。香港放話要成為「一帶一路」的「超級中轉站」,那就更不能置身度外,要主動地去理解這項倡議,從中尋找商機、契機,利人也利己。這不是政治表態之所為,而是在無力改變現狀下的生存之道。
法治制度巧妙維持微妙平衡
鄧先生的另一觀點是香港的國際地位是中國內地如上海等城市所極難取代的。這一點我也是極為贊同的,即便是在中國國內的媒體,我也作此我認為是實事求是的表態。我行走中國內地與香港皆已多年,憑經驗與觀察,內地的好一些城市,在硬件上坦白說相對於香港可能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軟件」建設上,其實也是最為關鍵的所在上,與香港的距離還是有一大段的。香港多年來被評為商業最自由的城市,業已毋庸置疑。但我覺得香港最大的優勢還是我常提起的法治制度。
法治精神的精粹,不在於如何利用法律,尤其是惡法來更大程度地約束民眾的權利或自由;而是一方面嘗試以法律來規範化、制度化各種商業行為,讓彼等得以在公平、公正、廉潔的環境下茁壯成長,但另一方面又在最大程度上讓人民得以行使其如言論、集會、出版等的自由。這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平衡,但卻是香港多年來都引以為傲的微妙平衡。香港以至本區域的未來也的確維繫在這巧妙的法治精神裏。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