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最後一天,政府悄悄地上載了一份報告——《2014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况報告》。如此低調或反映了政府對這題目的「重視」,然而問題的嚴重程度實不容輕視:南亞裔(註)有兒童的家庭,在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估算為30.8%,比同期全港的貧窮率16.2%高出約一倍。
為何南亞裔人士貧窮率偏高?報告中可見端倪:他們的中文能力較遜色,尤其是閱讀及書寫方面,只有近六成兒童能撰寫一般書信,閱讀時理解中文;而達到這程度的成人更不足一成。學不好中文令他們無論在升學或就業困難重重,難以向上流動,最終只能做「3D」(即dangerous危險、dirty骯髒、demeaning低下)的工作。現時逾七成南亞裔人士從事較低技術工作,差不多每4個少數族裔居民當中,就有1個生活在貧窮線下。
新學習架構對學校支援薄弱
為了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教育局終於在2014/2015學年實施新「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下稱新學習架構),及發放津貼給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取錄10名或以上的學校會得到80萬至150萬元的津貼;取錄9名或以下的則可自行申請每年5萬元的津貼。
為了解新措施的成效,樂施會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全港取錄非華語學生學校當中,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佔多,達六成。此類學校有七成半未有申請額外津貼,當中超過八成是基於行政因素,例如「校內非華語學生的人數太少」,更有28%學校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津貼。在目前統一派位的機制下,大部分非華語生零星散落在各中小學內就讀,如何有效支援這類取錄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會是政策成敗的關鍵。然而,調查結果正反映政府支援的不足之處。
我們的調查顯示,取錄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大多數沒有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有系統的中文學習支援。逾七成學校並無提供「抽離班」(與主流中文課堂分開上課,使用主流課程)、「平行班」(與主流中文課堂分開上課,使用另外設計的課程),更沒有「使用經調適的課本和教材」。近九成學校只在課前或課後開輔導班或外購設計中文課程服務。在這情况下,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只局限在每星期課後那數節課。課程欠妥善,加上時間的不足,大大限制了他們的學習進度。這亦反映5萬元的津貼和自行申請制度,未能提供足夠誘因促使此類學校加強對非華語生的學習支援。
此類修補式的支援未能發揮作用,要有效協助非華語生提高中文水平,必須了解非華語生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樂施會2014年發表的《低收入家庭南亞裔幼稚園學生的中文學習挑戰研究調查》(下稱幼稚園調查),發現對於八成的南亞裔學生來說,幼稚園是他們唯一學習中文的地方。因其父母大多不懂中文,難以在家支援子女持續學習,他們到高班時中文讀寫能力仍有限,不足以應付小學主流中文班的要求。新學習架構的起點已假設非華語學生如一般本地生一樣,升讀小學時已能掌握基本中文聽說能力,故其設計基本上是脫離現實,難以達至預期成效。
能否提升非華語生中文能力成疑
要非華語和華語學生在同一班房上課,而有效提升前者的中文水平,理想的情况是分層教學,即為兩批學生設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教學方法,以及最後經調適的評核試卷。然而,對於課務繁重的教師,在沒有額外資源的情况下,實難以應付此等耗時的工作,故只能因應大多數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施教,無力兼顧非華語生的學習差異。這解釋了為什麼縱然他們在華語學生為主的學校上課,有較多的聽說中文機會,仍沒法掌握中文。
歸根究柢,新學習架構只是基於現有給予本地學生的中文課程,拆分為較小的課程目標。從這角度看,它根本上只是一個仍然以中文為母語的課程,未能配合非華語生的實際需要。我們的調查亦顯示有八成有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表示新學習架構未能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
教局應承擔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
要有效支援取錄非華語生的學校,真正讓非華語生中文水平銜接主流課程,教育局應扛起編寫真正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出發的課程的責任,課程內容應適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政策上,我們建議教育局由現時學校自行申請津貼改為主動向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發放。同時,應檢討現時資助水平,增加至足夠讓學校負擔增聘額外人手或外購服務以提供「獨立沉浸中文學習班」(如「平行班」、「抽離班」)。
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公布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當局並建議把相等於一名教師的薪酬的額外資助,發放予取錄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7名或以下便不獲任何撥款。這勢將是現行中小學撥款模式的翻版。按幼稚園調查估算,全港約有六成取錄非華語學生的非牟利幼稚園,未合乎資格獲得撥款。政府支援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未能對症下藥。幼稚園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黃金機會,不適切的政策令機會平白流失。
我們深信改善以上政策,可有助少數族裔學生透過教育裝備自己,最終增加升讀大專院校的機會,提升競爭力,最終能脫離跨代貧窮。
註:南亞裔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及孟加拉
作者是樂施會香港項目高級經理
為何南亞裔人士貧窮率偏高?報告中可見端倪:他們的中文能力較遜色,尤其是閱讀及書寫方面,只有近六成兒童能撰寫一般書信,閱讀時理解中文;而達到這程度的成人更不足一成。學不好中文令他們無論在升學或就業困難重重,難以向上流動,最終只能做「3D」(即dangerous危險、dirty骯髒、demeaning低下)的工作。現時逾七成南亞裔人士從事較低技術工作,差不多每4個少數族裔居民當中,就有1個生活在貧窮線下。
新學習架構對學校支援薄弱
為了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教育局終於在2014/2015學年實施新「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下稱新學習架構),及發放津貼給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取錄10名或以上的學校會得到80萬至150萬元的津貼;取錄9名或以下的則可自行申請每年5萬元的津貼。
為了解新措施的成效,樂施會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全港取錄非華語學生學校當中,取錄9名或以下非華語學生的佔多,達六成。此類學校有七成半未有申請額外津貼,當中超過八成是基於行政因素,例如「校內非華語學生的人數太少」,更有28%學校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津貼。在目前統一派位的機制下,大部分非華語生零星散落在各中小學內就讀,如何有效支援這類取錄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會是政策成敗的關鍵。然而,調查結果正反映政府支援的不足之處。
我們的調查顯示,取錄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大多數沒有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有系統的中文學習支援。逾七成學校並無提供「抽離班」(與主流中文課堂分開上課,使用主流課程)、「平行班」(與主流中文課堂分開上課,使用另外設計的課程),更沒有「使用經調適的課本和教材」。近九成學校只在課前或課後開輔導班或外購設計中文課程服務。在這情况下,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只局限在每星期課後那數節課。課程欠妥善,加上時間的不足,大大限制了他們的學習進度。這亦反映5萬元的津貼和自行申請制度,未能提供足夠誘因促使此類學校加強對非華語生的學習支援。
此類修補式的支援未能發揮作用,要有效協助非華語生提高中文水平,必須了解非華語生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樂施會2014年發表的《低收入家庭南亞裔幼稚園學生的中文學習挑戰研究調查》(下稱幼稚園調查),發現對於八成的南亞裔學生來說,幼稚園是他們唯一學習中文的地方。因其父母大多不懂中文,難以在家支援子女持續學習,他們到高班時中文讀寫能力仍有限,不足以應付小學主流中文班的要求。新學習架構的起點已假設非華語學生如一般本地生一樣,升讀小學時已能掌握基本中文聽說能力,故其設計基本上是脫離現實,難以達至預期成效。
能否提升非華語生中文能力成疑
要非華語和華語學生在同一班房上課,而有效提升前者的中文水平,理想的情况是分層教學,即為兩批學生設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教學方法,以及最後經調適的評核試卷。然而,對於課務繁重的教師,在沒有額外資源的情况下,實難以應付此等耗時的工作,故只能因應大多數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施教,無力兼顧非華語生的學習差異。這解釋了為什麼縱然他們在華語學生為主的學校上課,有較多的聽說中文機會,仍沒法掌握中文。
歸根究柢,新學習架構只是基於現有給予本地學生的中文課程,拆分為較小的課程目標。從這角度看,它根本上只是一個仍然以中文為母語的課程,未能配合非華語生的實際需要。我們的調查亦顯示有八成有較少非華語生的學校表示新學習架構未能提升非華語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
教局應承擔編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
要有效支援取錄非華語生的學校,真正讓非華語生中文水平銜接主流課程,教育局應扛起編寫真正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出發的課程的責任,課程內容應適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政策上,我們建議教育局由現時學校自行申請津貼改為主動向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發放。同時,應檢討現時資助水平,增加至足夠讓學校負擔增聘額外人手或外購服務以提供「獨立沉浸中文學習班」(如「平行班」、「抽離班」)。
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公布落實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當局並建議把相等於一名教師的薪酬的額外資助,發放予取錄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7名或以下便不獲任何撥款。這勢將是現行中小學撥款模式的翻版。按幼稚園調查估算,全港約有六成取錄非華語學生的非牟利幼稚園,未合乎資格獲得撥款。政府支援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未能對症下藥。幼稚園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黃金機會,不適切的政策令機會平白流失。
我們深信改善以上政策,可有助少數族裔學生透過教育裝備自己,最終增加升讀大專院校的機會,提升競爭力,最終能脫離跨代貧窮。
註:南亞裔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及孟加拉
作者是樂施會香港項目高級經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