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務院近日發布《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民政部副部長鄒銘前日在記者會表示,外出務工父母不能「說走就走」,不履行監護職責將被追責。本港社會學專家指出,留守兒童不是其父母造成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問題,呼籲盡快落實他們在城市生活的各項權利,同時發展農村經濟,令農民工可以「離土不離鄉」。
明報記者 楊立贇
不得讓未滿16歲者單獨生活
國務院《意見》稱,外出務工者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委託他人代為監護,不得讓未滿16歲兒童單獨生活。若公安機關發現有兒童單獨居住,須責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確定受委託監護人。
民政部副部長鄒銘說,確有個別外出務工父母缺乏監護責任意識,很少回家看望在家留守的子女,甚至還有「只生不養」,幾乎不跟子女聯繫,造成一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嚴重損害。
鄒銘表示,對於不履行監護職責,有家暴傾向、虐待或者遺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意見》規定了勸戒制止、批評教育、治安處罰、立案審查、撤銷監護權等不同級別的懲處方式。此外,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對外地農民工未成年子女開放,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務工地參加公開考試。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蔡玉萍昨日對本報表示,農民工遷移而將孩子留在農村,並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問題。農民工處於城市勞動市場邊緣,工時長、工資低,在城市沒有家庭網絡,無法為子女提供充分照顧。
與此同時,城市教育制度又將農民工子女邊緣化,蔡玉萍近期訪問珠三角的266個外來打工者,其中三成將孩子帶在身邊,但感到撫養艱難。「在東莞、深圳、廣州,農民工子女要入公立學校需要5種證件,包括單位證明、租約、子女出生證明等,很多農民工都無法提供,只能送孩子去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且教學水平參差。」
「農民工倘受罰將更趨邊緣化」
她訪問中,另外七成農民工選擇將孩子留在家鄉交由其他親人照顧,對子女境况都很關注。蔡玉萍說,極少有人留孩子在家鄉獨自生活,但國務院這個政策好似向社會發出信息「農民工是不負責任的父母」,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社會印象,「如果處罰農民工,會令這個邊緣群體雪上加霜」。
蔡玉萍表示,中國政府對農民工政策已有很大進步,但執行上有很大落差,盼盡快落實法律賦予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和就醫等權利。此外,最重要的是發展農村經濟,令農民工可以「離土不離鄉」(即不用耕作也可於家鄉就業),避免骨肉分離。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