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年初一晚的事故後,我見到、聽到、預計到一連串的羅生門。
我見到媒體及目擊者的照片、影片、文字、時序表,但這並沒有令到事件更清晰;相反,無論是誰是當晚的始作俑者、誰把事件升級、誰有或沒有暴力行為又或者誰相對地較暴力,甚至背後有或沒有的陰謀或動機都南轅北轍,甚至自相矛盾地出現了羅生門。
我見到及聽到事故定調上的羅生門。有些對雨傘運動表示諒解的人,在年初一後轉趨強硬,把事故歸咎於所有爭取民主的人士。有些政治冷感或「溫和」人士,年初一後就狠狠地把事故同樣遷怒於警察、政府及群眾。有些聲稱堅信和平抗爭的人士,在年初一後把暴力抗爭合理化,亦把一切歸咎於警察及政府。
我預計到,如果社會氣氛不變,法院其後就這事故檢控的判決都會出現羅生門事件。無罪釋放的判決就會是「警察拉人、法官放人」或「司法獨立必勝」;判為罪名成立就會是「有天理」或「香港司法已死」。
倘不降溫反思 憂搞出人命
這就是我們的羅生門社會。在這種社會,事實是不重要的,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事實」,他人說的就是一派胡言。在這種社會,責任是不重要的,因為只要能展示「歸邊」,就什麼激發情緒的措辭、歪理、行動都因為有「言論自由」而說得出及做得出。在這種社會,底線是不重要的,因為自己同意的一方就可以無底線地橫行無忌,但自己不同意的一方就做什麼都是錯的。我很擔心,這種社會只會助長靠鬥爭才能生存的人士,而傷害絕大部分無論是左、中、右、黃、藍的香港人。我很擔心,如果這個社會不降溫、反思,其撕裂會遲早搞出人命,到時我不敢想像香港會發生什麼事。
所以,如果我們愛惜香港,社會就必須先降溫,讓各界修和。「修和運動」,並不是粉飾太平的偽「欣賞香港」,亦不是說社會在各種議題上不可以有分歧及就其辯論:沒有了分歧就只會剩下獨裁。但在個人層面上,我們每人都可以盡量用克制措辭及論述去辯論時事議題,而無視那些發表潑辣言論的人士。在政治層面上,政府可以暫且放下較大爭議性的法例草案,先推有基本共識的民生草案。政府亦可以承諾在特首餘下任期內不再作惹火的人事委任。立法會議員亦可以承諾不會就有基本共識的草案拉布。
在社會層面上,各方現在都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媒體隔空對罵。除非你是論壇畮C體辯論常客的公眾人物,否則各方罕有的面對面情况都大多已經是在街上對峙、爭執的場面。我們各界、各派別的人士正欠缺一個定期、非街頭衝突的面對面對話機制。當你與一個人有定期見面及對話時,就算你憎恨那人或他的政見、希望他在政治上失敗,你都自然相對地不會那麼樂見這個血肉之軀被批鬥、受傷甚至死亡。
就此,我在想(不過只是初步狂想,未有具體運作構思),社會各界及各派別的有影響力人士可否考慮放下你死我活,共同召集一群市民及各界、各派別的代表?這群被召集的人可以先開幾個大型「對話」高峰會,然後參與者就可以被分成小組、定期會面及對話,及一起用不同方式把平心靜氣辯論議題的理念帶入社區。這個機制的目的並不是要「河蟹」或把議題上的實質分歧收窄(而且這機制亦不能解決香港欠缺民主的根深柢固問題),而是為了社會可以在「發燒」後停一停,以修和的心讓脆弱的香港社會休息一下。
願港人拿出勇氣 轉危為機
當然,以上的一系列「修和運動」建議都是說就容易、做就難,而且還有些一廂情願,甚至很「膠」,在普通情况下連我都不會考慮。但既然社會已經去到現今的地步,盡力試一試(特別是社會對話機制)這些東西亦無妨:就算建議不被落實或在實行上失敗都不可能比讓現在的情况持續更壞。無論如何,但願香港人(特別是有頭有面的人士)能拿出平心靜氣向前走的勇氣,把年初一的事故轉危為機。
(作者按:以上只代表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作者是執業律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我見到媒體及目擊者的照片、影片、文字、時序表,但這並沒有令到事件更清晰;相反,無論是誰是當晚的始作俑者、誰把事件升級、誰有或沒有暴力行為又或者誰相對地較暴力,甚至背後有或沒有的陰謀或動機都南轅北轍,甚至自相矛盾地出現了羅生門。
我見到及聽到事故定調上的羅生門。有些對雨傘運動表示諒解的人,在年初一後轉趨強硬,把事故歸咎於所有爭取民主的人士。有些政治冷感或「溫和」人士,年初一後就狠狠地把事故同樣遷怒於警察、政府及群眾。有些聲稱堅信和平抗爭的人士,在年初一後把暴力抗爭合理化,亦把一切歸咎於警察及政府。
我預計到,如果社會氣氛不變,法院其後就這事故檢控的判決都會出現羅生門事件。無罪釋放的判決就會是「警察拉人、法官放人」或「司法獨立必勝」;判為罪名成立就會是「有天理」或「香港司法已死」。
倘不降溫反思 憂搞出人命
這就是我們的羅生門社會。在這種社會,事實是不重要的,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事實」,他人說的就是一派胡言。在這種社會,責任是不重要的,因為只要能展示「歸邊」,就什麼激發情緒的措辭、歪理、行動都因為有「言論自由」而說得出及做得出。在這種社會,底線是不重要的,因為自己同意的一方就可以無底線地橫行無忌,但自己不同意的一方就做什麼都是錯的。我很擔心,這種社會只會助長靠鬥爭才能生存的人士,而傷害絕大部分無論是左、中、右、黃、藍的香港人。我很擔心,如果這個社會不降溫、反思,其撕裂會遲早搞出人命,到時我不敢想像香港會發生什麼事。
所以,如果我們愛惜香港,社會就必須先降溫,讓各界修和。「修和運動」,並不是粉飾太平的偽「欣賞香港」,亦不是說社會在各種議題上不可以有分歧及就其辯論:沒有了分歧就只會剩下獨裁。但在個人層面上,我們每人都可以盡量用克制措辭及論述去辯論時事議題,而無視那些發表潑辣言論的人士。在政治層面上,政府可以暫且放下較大爭議性的法例草案,先推有基本共識的民生草案。政府亦可以承諾在特首餘下任期內不再作惹火的人事委任。立法會議員亦可以承諾不會就有基本共識的草案拉布。
在社會層面上,各方現在都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媒體隔空對罵。除非你是論壇畮C體辯論常客的公眾人物,否則各方罕有的面對面情况都大多已經是在街上對峙、爭執的場面。我們各界、各派別的人士正欠缺一個定期、非街頭衝突的面對面對話機制。當你與一個人有定期見面及對話時,就算你憎恨那人或他的政見、希望他在政治上失敗,你都自然相對地不會那麼樂見這個血肉之軀被批鬥、受傷甚至死亡。
就此,我在想(不過只是初步狂想,未有具體運作構思),社會各界及各派別的有影響力人士可否考慮放下你死我活,共同召集一群市民及各界、各派別的代表?這群被召集的人可以先開幾個大型「對話」高峰會,然後參與者就可以被分成小組、定期會面及對話,及一起用不同方式把平心靜氣辯論議題的理念帶入社區。這個機制的目的並不是要「河蟹」或把議題上的實質分歧收窄(而且這機制亦不能解決香港欠缺民主的根深柢固問題),而是為了社會可以在「發燒」後停一停,以修和的心讓脆弱的香港社會休息一下。
願港人拿出勇氣 轉危為機
當然,以上的一系列「修和運動」建議都是說就容易、做就難,而且還有些一廂情願,甚至很「膠」,在普通情况下連我都不會考慮。但既然社會已經去到現今的地步,盡力試一試(特別是社會對話機制)這些東西亦無妨:就算建議不被落實或在實行上失敗都不可能比讓現在的情况持續更壞。無論如何,但願香港人(特別是有頭有面的人士)能拿出平心靜氣向前走的勇氣,把年初一的事故轉危為機。
(作者按:以上只代表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作者是執業律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