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匯豐控股決定把總部留在倫敦,而且決定不再每三年檢討總部選址,除非出現「重大環境變動」才提出考慮,即是說,匯控總部坐落倫敦基本上不會再有改變。匯控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環球銀行,它對發祥地香港的決絕,財務稅賦並非主要因素;從23年前匯控離開香港、遷冊倫敦的背景審視今次決定,折射匯控對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的情况研判,沒有根本轉變。這個或許是匯控為再遷冊畫上句號最值得思考之處。
匯控遷冊返港
一度高唱入雲
去年4月,匯控宣布研究搬遷總部,市場反應正面,匯控股價抽升約4%;另外,市場預期匯控總部若選擇離開倫敦,香港應該是首選熱門地點。當時匯控遷冊回港高唱入雲,有解讀為匯控不滿英國政府計劃對銀行高額徵費有關,趁英國大選之前向卡梅倫政府施壓,云云。選舉之後,保守黨繼續執政,銀行徵費作了調整,但是以匯控的規模,每年仍然要向英國監管機構支付約15億美元,相當於匯控一成盈利。
匯控存款基礎約四成來自英國以外,特別是亞洲地區,亞洲對匯控盈利的貢獻高達六成,在利率趨升之際,匯控在亞洲坐擁雄厚存款,這個地區對其盈利貢獻將會有增無減;另外,在匯控所有資產中,香港佔22%,2014年稅前獲利也有接近一半來自香港。從財務以至發展盈利前景,特別是匯控管理層一直對亞洲和中國業務發出正面信息,將之定義為匯控未來之所繫,綜合這些因素,匯控遷冊回香港才是較合理選擇。
匯控在香港和上海起家,特別是香港讓它由一家地方銀行發展成為跨國、跨境的環球銀行,香港不少人對「匯豐銀行」感情深厚。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匯控,英國不少人對可能要動用公帑挽救這家並非「根正苗紅」的英資銀行,大有意見,當時匯控決定不接受英國當局濟助,宣布供股集資,主要是向本港投資者伸手,本港散戶傾力供股,熱切支持程度連當時匯控大員鄭海泉和一衆高層,都深受感動;其後散戶在匯控股價下跌時,築起「血肉長城」力阻沽壓等舉措,港人對匯控的支持和不離不棄,在這一役充分顯露出來。只是,財務、亞洲世紀以至歷史淵源,都未能促使匯控再選擇香港。
匯控總部留在倫敦的公布,最值得留意的是「英國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得國際認可,並具備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豐富經驗」,在香港被描述為與倫敦屬同級金融中心的時候,匯控以此理由選擇留在倫敦,可以解讀為香港的監管架構和司法制度,未能如倫敦一樣給予匯控有足夠信心。
1993年,匯控遷冊到倫敦,時任匯控主席浦偉士形容是「政治形勢促成的商業決定」。當時,香港還有4年就回歸中國,雖云1997之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過,香港政治地位轉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於類似匯控的跨國大企業來說,轉移到穩定明確的倫敦落戶,完全可以理解;匯控總部選擇留在倫敦的決定,從公布看來,顯示當年促使匯豐遷冊的因素,仍然對今日匯控的抉擇起着關鍵作用。
港事蜩螗內地浮躁
銀行規避不確定性
本港政治出現問題,鬥爭形成的不確定局面、內耗空轉導致的各方面倒退,看不到有什麼辦法解決;內地近年介入香港事務日深,對高度自治的衝擊不單港人感受得到,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銅鑼灣書店事件,早前就有外國通訊社引述消息報道,此事或許對匯控的遷冊決定帶來影響。因此,當年匯控遷冊目的為規避政治的不確定性,現在香港局勢發展,從匯控的角度審視,當年的憂慮已經坐實,更無回歸香港之理了。
至於更直接的中國因素,內地經濟處於轉型放緩調整期,對匯控的決定或有影響,另外,內地金融事務由去年中開始,歷經股災、暴力救市、人民幣突然貶值到熔斷機制等,都暴露內地在金融領域的亂套,不單跨國銀行集團,即使是散戶投資者對這樣的市場,都會提高警覺。因為,無人知道一覺醒來有什麼政策措施,會使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另外,內地對香港影響日深,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一些現象,市場人士注意到有形之手在幕後操控,而這是香港歷來不會發生的事,匯控因而較認同倫敦的監管架構,就十分正常了。
可以說,香港在今次匯控遷冊,由高唱入雲到被形容為「恥辱」的輸了,是再一次折射匯控對香港政治地位的憂疑不安。今日香港,歷經回歸第19年發展,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不確定性,都在累積和深化,匯控不考慮重返香港而折射出來的信息,值得關心香港的人思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