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許承恩:繁簡相煎何太急?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6日 06:35
2016年0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個人反對在香港以簡體字(或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亦反對香港學生需操練書寫簡體字。


反對的原因與「會否內地化」無關。事實上,除了繁體字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外,廣泛應用繁體字是香港的歷史與現况。另外,顧名思義,簡體字是簡化了的繁體字,既然學習繁體字已是香港實况,沒有必要令孩子「未學繁先學簡」,多一項不必要操練。


不過,縱是如此,自10多年前擔當高中老師開始,教公開試班別時,學生總愛問一個問題:「老師,我們考試時能否使用簡體字作答,繁簡並用?」

學生用簡體字屬功能性考慮

學生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答案很易理解。學生並非因為想表達自己政治理念,更沒有想過要毁掉香港人使用繁體字現况,當然也不會否定傳統中國文化。


學生使用簡體字是一個很現實、屬於功能性的考慮:寫簡體字會更快,增加答題篇幅,不會增加以英文作答考生的優勢,亦減少書寫繁體字筆畫過多所帶來的潦草字醜叫人難以辨認的問題。


雖然,現時未聽過香港考評局研究香港考生使用簡體字的頻率,不過,以中文答題的各科公開試考卷答案當中,「繁簡並存」的考卷答案,很有可能是普遍現象。所以,如果大家當真以「學生使用簡體字頻率」來檢視國民身分認同,相信某些人士不用擔心香港學生國民身分認同低的問題了。


始終,學習語言文字的主要目的,循本探究,除了學習傳統文化外,也希望促進有效溝通交流。正如我們會寫「一二三四」而非「壹貳叁肆」,約定俗成,也不會覺得寫「一二三四」會摧毁華夏文明。又例如, 有人在對話中涉及英語詞彙,主要是希望更準確表達句子意思,而非向對方宣告自己很認同英國或美國文化,並否定中國文化。同樣地,不少學生覺得難以閱讀、書寫簡體字,不過,當他們要用中文參與聯合國教育計劃,或與新加坡學生以中文交流,明白簡體字是必然選擇,自然對簡體字的接受程度高了。


若要簡體字絕迹 或增無謂爭議

故此,正所謂過猶不及,若然反對閱讀、書寫簡體字去到一個地步,要簡體字絕迹,連學生「繁簡並用」的習慣也遭口誅筆伐,將簡體字的存在單一解讀成國民或本土身分認同的指標,或者認為只要學生同時懂得或使用繁簡字體,就以「二元」思維指摘學生否定傳統優秀文化,對教育界而言,很有可能會增添無謂爭議,亦有可能迫使學生亂扣帽子,不必要地自我審查、步步為營,寫中文字會「犯罪」,擔心被人指摘「內地化」,不敢使用簡體字,亦不敢購買價錢更相宜的簡體字書本。


說到底,大家也是關愛下一代,要捍衛繁體字文化,固然理解,但切忌相煎太急,誤殺良民,苦了無辜孩子。


作者是資深中學教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