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治亂世 先安人心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6日 06:35
2016年0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上世紀50年代爆發雙十暴動和60年代的67暴動之後,港英政府都在管治策略上進行了調整,一手是武力鎮壓,另一手是推行懷柔,在政策上安頓民生、收買人心,結果香港沒有因經歷暴動而沉淪,反而乘着暴動之後的社會穩定、把握住各種機會發展成一個國際都會。這次年初一暴亂平息之後,特區政府到底會怎樣調整管治策略?一場暴亂過後,到底會令香港更加堅強,還是步向衰頹?


港英六七後成功穩人心發展經濟

由於政府高層在初一騷亂後頻頻發出「不應為暴亂者辯護」的信息,一些呼籲政府要反思和檢討施政的言論,或要求成立委員會進行調查的呼聲,似乎都得不到官方回應,或許在政府高層眼中,這些論調均屬「混淆視聽」、「縱容暴力」的所為。以目前的政治氣候來看,即使是善意的忠告,相信也不會得到重視!


對付街頭暴力,政府有足夠資源購買更強的裝備,如果沒有強大政治勢力在背後支援,散兵游勇式的暴力行徑可以造成滋擾破壞,但不足為大患。治亂世要先治人心,最關鍵的,仍然是對準矛盾的焦點,找出滋事者是什麼人、什麼背景?對症下藥,方能收到實效。


政府高層有一說法,是暴亂被捕者之中,並非都是年輕人,更有若干數目是無業人士,言下之意,是暴亂並非如一般人所說因青少年對社會不滿而起。如果這是事實,政府應該毋須擔心,因為無業者上街生事,對社會不滿,主要是生計和經濟問題,以香港目前就業率偏高加上庫房充裕,要應付這批街頭滋事分子難度應該不大。但問題真是這麼簡單嗎?


港府如何提升年輕人心目中分數?

本土派和所謂勇武抗爭,一般說法都是年輕一代的「問題」,是青年人對現况不滿。選擇走上街頭以暴力鬧事的年輕人在數量上絕對是少數,但大多數的年輕人又有什麼想法?香港青年協會在2012年12月發表「青少年問題研究系列」中有關「青年對權威的看法」,對五類權威人物的態度之中,對父母的態度最正面,在8分以上,其餘依次為老師(7分)、上司 (5-7分)、警察(5-7分),政府高官(3-6分),無論在尊重程度、信任程度、喜歡程度,以至聽從程度的評分都最低。要思考年初一暴亂的對策,先了解年輕人到底怎麼想,才是長遠之計。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