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管控內部主觀因素 發揮旅業地緣優勢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6日 06:35
2016年0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訪港旅客持續下跌,特別是內地旅客來港跌幅有擴大之勢,按整體客觀環境和本港的主觀因素,預期今年旅遊業難望好轉,還會繼續尋底,對本港經濟或就業的影響,將逐漸浮現出來。本港在等待客觀環境好轉的同時,最重要是不要使可控制的主觀因素惡化,旅發局須繼續爭取其他國家地區的客源,減輕內地旅客減少的影響;政府則要利用調整期,策劃增加旅遊景點和設施,以備他日復蘇之時,本港旅遊業能夠以更佳體質迎接各方來客。


內地旅客銳減

旅遊業陷寒冬

較早前,旅發局已經公布2015年訪港旅客較2014年下跌2.5%,昨日披露的最新數字是過夜旅客下跌3.9%,人均消費下跌9.1%,與入境旅遊相關總消費則下跌7%,數據可謂全面告急;其中內地旅客去年逐月持續下跌,承接這個跌勢,按旅遊業議會提供的數字,今年農曆新年內地旅行團來港,由過去約380團銳減七成至只有約120團,是10多年來最大跌幅。


據旅發局提供的情况,去年來自東南亞的短途旅客有輕微增長,惟增幅有限,未能抵消內地旅客愈跌愈多的減幅。來港內地旅客減少,原因包括全球、特別是鄰近國家地區大力拓展旅遊業,爭奪內地旅客,相繼放寬限制,方便他們到訪;還有是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貨幣貶值,歐元持續弱勢,港元因為聯繫匯率成為強勢貨幣,來港玩樂購物變得較昂貴。這些都是本港旅遊業低迷的客觀環境因素。


內地旅客已經成為全球旅遊大軍的主力,連年以顯著幅度增長。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年內地外遊旅客(不包括港澳和台灣)超過3000萬人次,年增長率為16%;2015年的數字尚待公布,相信增長仍然可觀。另外,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計算,2014年內地旅客在全球旅遊相關總消費高達1649億美元,按去年內地旅客在鄰近國家地區掃貨,「爆買」、「買爆」等已經成為當地潮語,因此,相信去年內地旅客在全球的總消費,不會少於前年。


內地旅客使全球旅遊業風風火火之際,香港卻斯人獨憔悴,據國家旅遊局公布的數字,今年內地春節7天假期的首6天,內地旅客到澳門按年增加4.9%,到台灣增加9.9%,來港人數卻減少接近12%。因此,訪港內地旅客減少,顯然並非全然與內地經濟下行、貨幣價值、其他國家地區搶客等大氣候因素有關,而是本港的主觀因素使然。極少數激進人物衝擊內地旅客、近年來強迫購物頻生甚至鬧出人命等,是本港就接待內地旅客逐漸失去「近水樓台先得月」優勢的原因。


旅遊業是本港經濟其中重要支柱,對GDP的貢獻達到4.7%,與旅遊業緊密相關的行業,零售業有超過34萬個職位,飲食業約24萬個,旅遊業持續不景,負面影響會在零售業和飲食業反映出來,今年稍後或會有商舖、酒樓食肆裁員或結業,屆時將推高失業率。目前的情况,是本港不僅未能更多地分食內地旅客這塊大餅,反而流失客源,而且按可預見情况局面不會好轉,即是說,本港將持續流失平均消費最高的內地旅客,這就是旅遊業面對的實况。


做好本分扭轉局面

重塑旅遊城市形象

本港無法控制外部環境因素,只能順應時勢,把影響減至最低,例如面對鄰近國家地區的競爭,只要做好宣傳,又能做到讓旅客賓至如歸,重塑「購物者天堂」令譽,則以本港的地緣優勢,對內地旅客仍會有吸引力,前提是要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做好本分,勿再趕客是最基本的;另外,要整頓好旅遊業的結構和運作,以更嚴格監管,掃除內地旅客來港就是待宰羔羊的惡劣形象。以本港目前的政治氛圍,雖然內地旅客數量事涉敏感,不過為了整體利益,旅發局、旅議會以至政府等,仍然應該籌謀適當辦法,努力去做,爭取扭轉局面。


另外,旅發局在外地宣傳、吸引商務旅客、辦活動、開拓特色旅遊等,都是在逆境中要全力推動的環節。今次出現的旅遊業低潮,涉及內地與本港矛盾,相信需要一段時間才有望消弭,政府除了做社會氛圍的重建工作,應該趁機會全面檢視旅遊設施,構思和策劃新景點,豐富旅遊建設,為旅遊業日後的發展打下更好基礎。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