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潘迪藍﹕歐銀行股憂慮揮之不去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5日 06:35
2016年0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從上周歐洲銀行股紛紛下跌看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們最近的拋售潮與中國大陸無關。因為內地股市在農曆新年假期間停市,若歐洲銀行股的拋售是源於中國大陸,它們理應會在上周初獲得一些喘息空間。但實情是,歐洲銀行股的拋售潮在上周初卻是有增無減。上周一,歐元區的STOXX銀行股指數下跌了6.4%,其中德意志銀行下跌了9.5%,意大利的銀行股下跌10%至12%,希臘第三大銀行Eurobank Ergasias更狂瀉29%之多。那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將歐洲銀行股今年的疲弱也歸咎於內地的經濟風險上升,看來真的是有些無中生有、無限上綱。內地的經濟增長放緩已經醞釀了5年或以上,任何人對此都不應該感到驚訝。


更重要的是,歐洲銀行股與內地市場的直接接觸實在很少,而它們透過依賴內地的新興市場而與內地的間接接觸也相當有限。根據歐洲央行(ECB)的數據,截至2015年6月底,在主要歐洲銀行的貸款業務之中,亞洲新興市場的貸款只佔1.5%的比重。拉丁美洲的貸款比重高一點,也只是4%,但不良貸款的比例亦是相對有限和受控制。


另一種歐洲銀行股被拋售的解釋,是美國今年的加息幅度會比原先預期小,但這同樣誇大。因為美元的升幅放緩可能有助於解釋美國銀行股疲弱,但它難以解釋歐洲銀行股跑輸大市。


真正的解釋有以下三大可能:

1. 銀行的盈利能力減弱

隨着歐洲央行將短期利率進一步推向負數,銀行的淨息差被擠壓。更重要的是,自金融海嘯以來推出的新規管法例意味着,以往的商業模式現時的盈利能力已經下降了。因為銀行現在需要保持更高的流動性比例,並要持有較多資本,才能從事以往利潤豐厚的業務,例如固定收益交易等。而很多歐洲銀行卻遲遲未能夠削減成本以及開拓出新的業務。


至於那些強調以資產及財富管理等業務來開拓新收入的歐洲銀行,亦因為近期市場波動以及油價大跌而受影響。尤其是,很多中東客戶會為了「撲水」而大筆撤資套現。


2. 投資者對歐洲銀行資產興趣大減

由於歐盟的新法規規定,一旦有銀行陷入困境,會鼓勵政府直接注資而多於提供援助,投資者對於歐洲銀行資產的興趣已大減。而葡萄牙央行去年底決定暫停出售該國第三大銀行Novo Banco的談判,改為向它注資19.9億歐元(約21.8億美元)的決定,亦令到持有該銀行債券的投資者對其法理依據普遍感到困惑。然而,早在這個決定之前,歐洲央行的第二代「泛歐自動即時全額清算快速轉移系統」TARGET2的數據顯示,歐洲北部的銀行願意支付0.3厘的負利率給歐洲央行,也不願意以正利率來貸款給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銀行(見圖)。


由此看來,歐洲當局試圖減輕銀行業倒閉的潛在成本的努力,其實正在阻礙而不是協助歐洲銀行業進一步整合。


3. 經濟還有可能再惡化

隨着油價在過去12個月下跌了44%,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了31%,很可能有一些歐洲大銀行因為商品衍生工具而承受重大損失,而還未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隨着歐洲的監管機構不再好像以往般傾向對銀行業從輕發落,有一些歐洲銀行可能會發現,它們在未來幾年將需要承擔出乎意料地高的訴訟成本。最近,這種憂慮甚至令人懷疑,德意志銀行是否能夠支付其即將到期的應急可換股債券(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 CCB)的利息。雖然這家總部位於法蘭克福的大銀行極力否認它面對任何問題,但在現時的市場環境下,其否認並不能加強人們對其債務的信心。


以上的憂慮,加上意大利銀行業尚未解決的不良貸款危機,以及市場再次懷疑希臘是否能夠滿足其最新的紓困條件,結果就造成了歐洲銀行股最近大瀉。當然,有一些投資者會爭辯說,歐洲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並沒有隱藏致命的計時炸彈,它們的資本狀況依然穩固,現時的拋售潮只是受投機驅動的恐慌,這反而是「一生人難得一次的入市機會」。他們最終有可能是正確的。但至少在目前,他們的想法是和市况對着幹。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