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南觀察﹕春運反映社會形態變化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4日 06:35
2016年0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春運作為全球人類每年一度最大的遷徙行動,是否能夠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有效的旅程,反映一國的治理和管理能力。今年春運結束後,有關部門可能就要部署明年的春運。


搭火車人次增 不再一票難求

今年春運總量預計達到29.1億人次,增長3.6%,增幅與去年相若,但使用的交通工具已有所變化,搭火車的增幅高,搭長途巴士的下降。高鐵開始營運時,因票價較高,擔心外來務工人員負擔不起,目前看是杞人憂天,火車一票難求的境况已經改善,一兩年前還有說農民工無手機,網上訂票反造成不公,今年這種聲音已不復存在。


長途巴士使用量增長放緩還有一個因素是拼車興起,買得起車的人多了,春節期間高速公路免費,令開車回家者增加。近年拼車網站流行,使得這種方式愈見普及,更大程度反映外來務工人員已非過去農民工的概念。當然,還有不少農民工要千里走單騎乘電單車返鄉,鐵路部門也推出人性化服務,提供電單車運載貨卡,減少他們舟車勞頓之苦。


流動人口降 未兌外來工福利承諾

統計顯示,去年流動人口下降,負增長3%。說明農民工作為低技術低收入的工人,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且政府一再承諾給予外來人員的福利遲遲未有兌現,加上農業收入提高,大城市對他們已經不再吸引。反而是年輕人到大城市工作的趨勢有增無減,大學畢業生回到家鄉就業十分不理想,都想到大城市一試身手,成功的留下來。全國城鎮人口剛剛過半,國家城鎮化目標是七成,房地產業的增長潛力取決於有「高增值」潛質的人口,是否能夠成功,取決於新增就業機會是否足夠。


春運數據不僅是交通服務,而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綜合指標,春運的管理反映出更多的是整體管治能力。


阮紀宏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