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暴力的極限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2日 06:35
2016年02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年初一晚的騷亂,全港震動。示威者使用的暴力,加上電視所見整個過程示威者似有組織及有部署,令人覺得事件不尋常。而且,示威者顯然不是一時衝動,因為經過警方多次勸喻、驅趕,示威者不但沒有鳴金收兵,反而一再集結不斷攻擊,令整個衝突持續了近9個小時。


勇武抗爭只能是「手段」

正當大部分人認為大年初一的衝突暴力成分甚重時,本土派的負責人卻表示「咁又點算暴力」,言下之意,是未來的街頭行動暴力程度有可能會再升高。近幾年社運界有勇武派冒起,主張勇武抗爭,排拒「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老一代」的社運領袖曾經一直以2003年50萬人上街示威但秩序井然、沒有發生任何衝突為傲,認為是充分體現了港人抗爭和平理性的一面。


然而,在勇武派眼中,這是對政權壓迫毫無作用,也令當權派可以「當你冇到」的怯懦表現,他們認為要以勇武作為抗爭手段,當權者才會認真聽取他們的訴求。


無可否認,以街頭暴力的抗爭手法在短時間內已引起社會注意,但現實問題是:暴力會提高到什麼程度?香港人能夠容忍這種暴力手法的限度到哪裏?大年初一的暴力衝突,把勇武抗爭推到浪尖,考驗着香港人的容忍限度。


不管是搞社運還是鬧革命,暴力都只是手段,政治訴求才是目的;沒有清晰政治訴求的暴力抗爭,在群眾眼中不過是一班流氓、烏合之眾。有清楚而強烈政治訴求再加上暴力,則是另一回事,上世紀初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分離主義運動,以至伊斯蘭聖戰,都屬於這一類別,它們的暴力手段也受到非議,但政治主張卻得到不少人同情和支持。


政治訴求清晰 才得人心

在香港搞暴力抗爭有先例可援——六七暴動持續了不足兩年,在香港人的一片反對聲討之中黯然結束,當年左派堅持是香港社會有各種深層次矛盾,才觸發了六七暴動,然而不管接受這說法與否,暴力行動一浪接一浪終導致左派人心盡失,抗爭終於失敗。


我現在看見的暴力抗爭似乎也正走上同一條路,他們的政治訴求對香港人來說十分模糊,也得不到廣泛的支持,但暴力程度卻在不斷提高,跟港人的感覺正愈走愈疏遠。


高官回應之中,曾俊華說得最好:「本土派應是珍惜香港,維護香港價值的。」得不到港人支持,暴力只是死路一條。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