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踏入猴年,進入內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即「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這一籌劃逾兩年、編修近一年的發展規劃綱要,3月即要在人大會議上提交審議,會後即進入實施階段。按歷史經驗,內地新規劃開局之年,多是衝勁十足,唯有今次十三五開局,壓力重重,其中最大的是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的三大壓力。
中國現行核心政治模式,也即中共黨的執政方式,是「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變成國家意志」。而五年一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修審定,與五年一度的黨政國家機構大換屆,是這一模式和方式的主要體現。
兩會審議十三五規劃
突顯習治國理政綱領
是以國務院早在兩年前便開始籌備起草「十三五」規劃,在去年形成基礎文件。中共中央根據該基礎文件,再組班子起草了關於「十三五」規劃的意見,作為一份政治文件,在去年秋天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對規劃提出五大新理念等方針和原則。會後國務院起草班子再根據中共中央意見,形成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經中共核心領導層審定後,提交3月人大會議審議。
今次「十三五」規劃綱要,不僅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綱領,還有三方面政治意義。一是內地從過去模仿蘇聯「五年計劃」模式,到「十一五」進入市場經濟由「計劃」變成「規劃」,今年是第三個五年「規劃」,歐盟也開始就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展開諮詢,其間隱含中國市場經濟成形的意義;第二方面,今次「十三五」規劃,肩負着實現「全面小康」,完成中共改革開放早期制定的「三步走」現代化建設戰略的重要任務,所以是一個中長期發展戰略全面完成的五年規劃,是改革開放階段性「收官」的五年的規劃;第三重意義,在於習近平主政3年,前兩年側重反腐肅貪,政治上清理門戶後,騰出手來制定「十三五」規劃,變成政治新起點,透過實施新政治經濟學,以結構性調整、供給側改革,來確立發展新理念。因而一定意義上,「十三五」規劃綱要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還是一份治國理政的綱領。
美重返亞太基層換屆
內外環境壓力極嚴峻
正因為這3方面的意義,今次規劃綱要分量被看重,要求被提高,就其內容來說已有不少挑戰,以規劃綱要開局而論,更有多重壓力和系列重大挑戰。
首先一大壓力和挑戰,來自中國面臨的新國際環境,也即所謂外部條件。過往30多年,中國五年計劃或規劃開局之年,特別注重營造寬鬆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即常說的「大氣候」。今次「十三五」規劃,中央決策層治國理念大轉換,其中一個叫「統籌兩個大局」,即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要同步籌劃,「大氣候」顯得更加重要。
惟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外交戰略最重要一環中美關係,已齟齬頻生,不僅南海風雲再起,還有經濟唱衰之論重來。而今次「十三五」規劃中,「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是兩大重要內容,當然於開局有重大壓力。另一變數,即屬「境內關外」的香港,與海峽相隔的台灣,各現新變局,這對今年開局也有不少挑戰。
第二大壓力和挑戰,來自中共內部另一開局,即換屆開局。中共明年將召開十九大,實現領導層的局部換班及為國家機構人事換屆做人事準備。在此之前,今年要完成從省到縣地方黨委的層層換屆,為中央換屆作鋪墊,也算是明、後年黨政大換屆前的小開局。
五年規劃的大開局,至少有兩大要求,一是經濟要穩定向好,二是政治上求穩防亂。今年除經濟正現變局外,還有政治人事新變。在以黨領政體制下,地方黨委層層換屆,人事變動大,對政事震動也大,加上反腐的嚴格要求,以及前朝現屆的人事因素,今次地方黨委換屆,汰舊換新,於五年規劃的開局,壓力極大。
中央統籌粵港澳合作
給香港帶來空前挑戰
另一層未被重視的壓力,來自最重要的地方與中央關係。在全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交前,各省級地方多數已召開地方人大會議,通過地方「十三五」規劃綱要。五年規劃,本應全國綱舉、各地目張,但程序已成地方先行。目前看來,地方各有主張,如北京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上海的「建大上海都市經濟圈」、廣東及江蘇的「兩個率先」等,更有逾21個省級地方提出申建自貿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這一「地方包圍中央」之勢,當然是全國規劃綱要開局的一種挑戰。
說到地方,不能不說香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下,「十三五」規劃綱要內可能新增一節,專講「深化內地與港澳全方位合作」。其中除強調內地與港澳在經貿、教育、科技、民生、社會等領域要「全方位交流合作」,引領港澳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外,也將首度強調中央對粵港澳合作的統籌協調。對香港來說,這也是「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帶來的空前重大挑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