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報章雜誌推介的農場,總是陽光普照,農作物又大又靚。
鏡頭以外,打風落雨,農場一片狼藉,農夫忙於做防護措施,搶救農作物,心力耗盡,最終也可能損失慘重。
打風落雨,農夫見慣了,但去年香港打破多個高溫紀錄,遲來的冬天,突然寒流來襲,今年一月的天氣不但打破五十九年來最低溫紀錄,亦刷新一百三十二年來總雨量最高紀錄。
植物對天氣最為敏感,全球暖化、氣候變化、反常天氣的影響,每天面對大自然的農夫感受最深,很多情况我們看不到的,他們看得見。
天氣混亂 夏天作物 冬天結果
10℃的下雨天,天色昏暗,記者沿鄉村小路前往農場,陣陣寒風吹過,凍得人牙關打震,小路上,只聞狗吠,不見途人。
記者走到位於錦田的歐羅有機農場,坐在遮雨棚中,眼前的農田被灰濛濛的天色掩蓋,椅子吹倒,番茄的葉片因凍壞而黑了一片、番薯葉東歪西倒、蘿蔔浸爛、粟米凍傷報銷、夏季當造的芒果,到今天樹上仍有果。一切,都是天氣變化帶來的後果。
農場遮雨棚旁邊有一棵芒果樹,每年五至十月是當造季節,「芒果樹是夏天作物,幾時見過冬天仍有果?」有機農夫黃如榮指着芒果樹說。嚴寒之前的天氣,清涼好幾天,又變得暖和,即使到十二月,平均氣溫為18.6℃,較正常值高0.7℃。
天氣反常 種什麼?難掌握
在城市裏,氣溫相差一兩度感覺分別不大,但農夫深切感受到天氣和大自然的轉變牽連整個生態,「一兩度的影響,可以是開花與不開花,有蟲和沒蟲的分別。」
老農民以往能掌握天氣,知道什麼月份應種什麼。現代農夫已經不用留意節氣,因為天氣反常,他們只需留意天文台預測,再按需要種植,「但預測有時也不準確,而且未能預計未來四個月的天氣。現在種植變相要靠彩數,靠設施去保護農作物,而這些設施和投放的人力,全部都需要成本。例如搭雨棚,拉膠幕防雨,太乾燥又要噴水,多蟲就要拉網防蟲等等。很多設施都是臨時性,一個颱風,會有好多損耗,明年可能要再搭建。」
有蟲無蟲 自然界重要啟示
「從植物的狀况中看到,生態已經在改變。假如將來芒果由一年一造變為一年兩造,從收成角度看,可能會覺得開心,但作物需要時間休養,休養期後才能生長壯健的芒果,而且作物生長規律轉變,對昆蟲、作物受粉狀况也有影響。」黃如榮強調,「天氣與生態存在互動關係。」他們最擔心是,若天氣再如此混亂,很多香港原生的昆蟲的生存空間收窄,農夫可能面對更嚴重的蟲患,一些累積而來的種植經驗也應付不來。
天氣和暖 冬天作物失收
假如全球暖化持續,暖的日子比冷天多,能吃到冬天作物的時間會大為縮短。黃如榮解釋,「冬天菜通常種四個月便有收成,在秋初育苗或定植。天氣和暖,令種子發芽率降低,培育一批後大部分死去,再育第二批也不成功,重複幾次,浪費了個多月。作物原本十二月初有收成,現在變作一月。本來有兩三個月時間吃冬天作物,變做一個月的話,種植成本變相貴了三倍,農作物價錢也相對提升。」
當天氣和暖,蟲患變得嚴重,而且影響作物生長,例如包心椰菜要在天氣冷時才能包心,天氣一暖難以包心,體積變小。農夫難以預料未來一兩個月天氣是否繼續清涼,一樣會種冬天作物,但如果天氣暖和,又會失收。
設更多農墟 助本地農夫維持生計
過了潮濕多雨的十二月,一月二十三日開始連續數天,天氣變得嚴寒,很多農作物也凍傷或凍死了。
黃如榮透露,今次嚴寒天氣過後,漁護署提供「緊急援助基金」給有需要的農民,針對蔬菜及其他農作物損失的援助金為每斗種(7260平方呎)1860元。他坦言,援助金不多,要是真正支援農業的話,應改善農業運作,「農夫需要積穀防饑,有足夠賣菜的途徑很重要,如果是批發給蔬菜統營處,這並非能維持生活的模式。理想做法是設立更多農墟,讓農友將蔬菜直接賣給市民,市民又可容易買到本地新鮮有機菜。現在的農墟,大多只在周日舉行,除了周日,其他時間是否也可舉辦,很多農夫就不用一星期只賣菜一次。」
番石榴,現在都唔想開花結果
另一有機農夫倪伯(倪錫源),年逾八十,每天仍落田照顧植物。九十年代由養鴨改為種菜,倪伯後來多種生果,一手建立健果桃源農場,他種的番石榴出名又大又香甜,然而今年天氣反常,天氣熱,菌和蟲較多,照顧不好,果樹會死,倪伯要多花心力照顧植物。「番石榴以往在十月至翌年四月當造,但今年天氣反常,雨水又多,到現在都唔想開花結果。」其他作物也受影響,早前和暖潮濕天氣,令番茄懷疑有青枯病而相繼死亡,後來氣溫急劇轉冷,「新種的番茄和香蕉都凍死晒。」倪伯說。
九十年代開始種植的倪伯,同樣認為今年天氣最反常,「以前放種子落田就生,不用技術,但今年唔得」。
凡事聽自然
農作物是農夫的財產,如果將來的天氣也是如此反常怎辦?樂觀的倪伯中氣十足的說﹕「這些都不是問題!」他續道:「我哋做農夫,最緊要睇天,天肯畀你食,你就有得食,天如果要罰你,就得忍耐一下,不要想太多,笑笑口就得,太擔憂無補於事。」
農場格言:天然之物,出於自然。農作物自然長大,天災控制不了,有技術也未必能挽回農作物的生命,雨棚也會吹破,樂天知命的倪伯,最後送記者五個字,「凡事聽自然。」
香港冬天愈來愈短
早前寒流襲港,有指這是因全球暖化,導致極地渦漩減弱,未能阻礙極地的冷空氣南下所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員、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劉雅章表示,「這只是一個假設,仍存在爭議。早前西伯利亞的超級寒潮南下而引發的嚴寒天氣,是個別的天氣變化事件,雖然如此,市民對於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二○一五年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全年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根據過去數十年來的溫度走勢,也是愈來愈暖。溫室效應影響持續的話,以後暖的日子比冷天多,冬天只會愈來愈短。」
(極端天氣系列)
文、圖﹕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鏡頭以外,打風落雨,農場一片狼藉,農夫忙於做防護措施,搶救農作物,心力耗盡,最終也可能損失慘重。
打風落雨,農夫見慣了,但去年香港打破多個高溫紀錄,遲來的冬天,突然寒流來襲,今年一月的天氣不但打破五十九年來最低溫紀錄,亦刷新一百三十二年來總雨量最高紀錄。
植物對天氣最為敏感,全球暖化、氣候變化、反常天氣的影響,每天面對大自然的農夫感受最深,很多情况我們看不到的,他們看得見。
天氣混亂 夏天作物 冬天結果
10℃的下雨天,天色昏暗,記者沿鄉村小路前往農場,陣陣寒風吹過,凍得人牙關打震,小路上,只聞狗吠,不見途人。
記者走到位於錦田的歐羅有機農場,坐在遮雨棚中,眼前的農田被灰濛濛的天色掩蓋,椅子吹倒,番茄的葉片因凍壞而黑了一片、番薯葉東歪西倒、蘿蔔浸爛、粟米凍傷報銷、夏季當造的芒果,到今天樹上仍有果。一切,都是天氣變化帶來的後果。
農場遮雨棚旁邊有一棵芒果樹,每年五至十月是當造季節,「芒果樹是夏天作物,幾時見過冬天仍有果?」有機農夫黃如榮指着芒果樹說。嚴寒之前的天氣,清涼好幾天,又變得暖和,即使到十二月,平均氣溫為18.6℃,較正常值高0.7℃。
天氣反常 種什麼?難掌握
在城市裏,氣溫相差一兩度感覺分別不大,但農夫深切感受到天氣和大自然的轉變牽連整個生態,「一兩度的影響,可以是開花與不開花,有蟲和沒蟲的分別。」
老農民以往能掌握天氣,知道什麼月份應種什麼。現代農夫已經不用留意節氣,因為天氣反常,他們只需留意天文台預測,再按需要種植,「但預測有時也不準確,而且未能預計未來四個月的天氣。現在種植變相要靠彩數,靠設施去保護農作物,而這些設施和投放的人力,全部都需要成本。例如搭雨棚,拉膠幕防雨,太乾燥又要噴水,多蟲就要拉網防蟲等等。很多設施都是臨時性,一個颱風,會有好多損耗,明年可能要再搭建。」
有蟲無蟲 自然界重要啟示
「從植物的狀况中看到,生態已經在改變。假如將來芒果由一年一造變為一年兩造,從收成角度看,可能會覺得開心,但作物需要時間休養,休養期後才能生長壯健的芒果,而且作物生長規律轉變,對昆蟲、作物受粉狀况也有影響。」黃如榮強調,「天氣與生態存在互動關係。」他們最擔心是,若天氣再如此混亂,很多香港原生的昆蟲的生存空間收窄,農夫可能面對更嚴重的蟲患,一些累積而來的種植經驗也應付不來。
天氣和暖 冬天作物失收
假如全球暖化持續,暖的日子比冷天多,能吃到冬天作物的時間會大為縮短。黃如榮解釋,「冬天菜通常種四個月便有收成,在秋初育苗或定植。天氣和暖,令種子發芽率降低,培育一批後大部分死去,再育第二批也不成功,重複幾次,浪費了個多月。作物原本十二月初有收成,現在變作一月。本來有兩三個月時間吃冬天作物,變做一個月的話,種植成本變相貴了三倍,農作物價錢也相對提升。」
當天氣和暖,蟲患變得嚴重,而且影響作物生長,例如包心椰菜要在天氣冷時才能包心,天氣一暖難以包心,體積變小。農夫難以預料未來一兩個月天氣是否繼續清涼,一樣會種冬天作物,但如果天氣暖和,又會失收。
設更多農墟 助本地農夫維持生計
過了潮濕多雨的十二月,一月二十三日開始連續數天,天氣變得嚴寒,很多農作物也凍傷或凍死了。
黃如榮透露,今次嚴寒天氣過後,漁護署提供「緊急援助基金」給有需要的農民,針對蔬菜及其他農作物損失的援助金為每斗種(7260平方呎)1860元。他坦言,援助金不多,要是真正支援農業的話,應改善農業運作,「農夫需要積穀防饑,有足夠賣菜的途徑很重要,如果是批發給蔬菜統營處,這並非能維持生活的模式。理想做法是設立更多農墟,讓農友將蔬菜直接賣給市民,市民又可容易買到本地新鮮有機菜。現在的農墟,大多只在周日舉行,除了周日,其他時間是否也可舉辦,很多農夫就不用一星期只賣菜一次。」
番石榴,現在都唔想開花結果
另一有機農夫倪伯(倪錫源),年逾八十,每天仍落田照顧植物。九十年代由養鴨改為種菜,倪伯後來多種生果,一手建立健果桃源農場,他種的番石榴出名又大又香甜,然而今年天氣反常,天氣熱,菌和蟲較多,照顧不好,果樹會死,倪伯要多花心力照顧植物。「番石榴以往在十月至翌年四月當造,但今年天氣反常,雨水又多,到現在都唔想開花結果。」其他作物也受影響,早前和暖潮濕天氣,令番茄懷疑有青枯病而相繼死亡,後來氣溫急劇轉冷,「新種的番茄和香蕉都凍死晒。」倪伯說。
九十年代開始種植的倪伯,同樣認為今年天氣最反常,「以前放種子落田就生,不用技術,但今年唔得」。
凡事聽自然
農作物是農夫的財產,如果將來的天氣也是如此反常怎辦?樂觀的倪伯中氣十足的說﹕「這些都不是問題!」他續道:「我哋做農夫,最緊要睇天,天肯畀你食,你就有得食,天如果要罰你,就得忍耐一下,不要想太多,笑笑口就得,太擔憂無補於事。」
農場格言:天然之物,出於自然。農作物自然長大,天災控制不了,有技術也未必能挽回農作物的生命,雨棚也會吹破,樂天知命的倪伯,最後送記者五個字,「凡事聽自然。」
香港冬天愈來愈短
早前寒流襲港,有指這是因全球暖化,導致極地渦漩減弱,未能阻礙極地的冷空氣南下所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員、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劉雅章表示,「這只是一個假設,仍存在爭議。早前西伯利亞的超級寒潮南下而引發的嚴寒天氣,是個別的天氣變化事件,雖然如此,市民對於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仍不能掉以輕心。二○一五年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全年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根據過去數十年來的溫度走勢,也是愈來愈暖。溫室效應影響持續的話,以後暖的日子比冷天多,冬天只會愈來愈短。」
(極端天氣系列)
文、圖﹕李佩雯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