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嶺南三絕爭相許,五百年間有鄧芬」——語為冒鶴亭於顒園席上贈曇殊居士鄧芬,譽其為隔代唐寅。
鄧芬(一八九四至一九六四)是二十世紀廣東美術史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他出身於清末廣州豪富家庭,乃五羊城之望族,書香世代,父親鄧次直以詩詞享譽當世。一九一○年赴南京參觀中國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同年就學於南京暨南中學,與許地山同班同座,當時學校校長是書法大家李瑞清。一九二一年受高奇峰力薦參加由廣東省省長陳炯明主辦及高劍父籌備之廣東省美術展覽,得以名列廣東藝苑,自此聲名鵲起,並開始專注其作畫生涯。一九二三年鄧芬與潘至中、姚粟若、黃般若、黃君璧等創立「癸亥合作畫社」。一九二四年鄧芬參加上海天馬會美術展覽,並開始與薛平海相知交往,並為其易名為薛覺先,取其先知先覺,高人一等。一九二五年「癸亥合作畫社」重組為「國畫研究會」,乃廣東傳統國畫派中心,致力繼承和發揚國畫的理論和技巧。一九二六年鄧芬與鄧爾雅、潘達微在香港設立了「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一九二九年四月應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黃晦聞之邀,以廣東「國畫研究會」代表身分出席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於上海舉辦之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此行乃鄧芬藝術生命中的重要里程,因為得到其總角之交易孺引介,認識上海藝壇及政商名人,周旋於芸芸俊彥之間,如上海政要杜月笙、名士袁寒雲、畫家張大千和黃賓虹等,又出席了杭州的「西湖博覽會」,並在藝術部任職,因而奠定其在北方藝術界的地位及知名度。一九三○年受褚民誼之邀參加法國里昂美展,並成為會員。亦參加了比利時獨立百年美展,獲金獎。
與大師名伶交流書畫詩曲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九月鄧芬攜家人舉家避兵香港,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年間,鄧芬與兒子經常遊走港澳兩地,與張大千、黃君璧、沈仲強等雅集論畫,又與薛覺先、梅蘭芳、任劍輝等曲藝名伶,以及流寓濠江的高劍父、馮康侯、關山月等交往,鄧芬與嶺南畫派及第二代弟子的密切交往也始於此時。一九五○年代鄧芬攜家人移居澳門,繼續與名人雅集,並參與書畫詩曲活動。直至晚年,鄧芬亦經常流連於香港石塘嘴歌座及銅鑼灣避風塘歌舫,批風抹月,閒餘度音審曲,寫詩酬唱,並繼續鑽研畫藝,扶掖後進。
一、繪畫及書法作品
鄧芬書畫,屬於典型「文人雅士」之作品風格,稽古澤新,得文人畫之高致,山水、人物、花鳥、草蟲,以至庭園樓閣,各科皆擅,無不精麗而深於物理,世人每以「馬柳美人三絕筆」譽之,尤以筆下仕女,婀娜多姿,風韻絕世。又其所繪佛像羅漢,梵相形神,莫不合乎法度,法相莊嚴,世罕其儔。鑑賞中國傳統書畫,除了欣賞其筆墨氣韻之外,以具書卷氣者至為可貴。觀鄧芬自題書畫,書卷氣可謂展露無遺,鄧芬詩書畫俱佳,故每畫成署款題識,都極超妙,書法篆刻大師羅叔重嘗云:「近代題畫能兼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行』題識全國數來未足『一席』,芬傅其一也。」此乃鄧芬過人之處,其書法及畫作題識,內容每有提及與名人師友交往情誼,也有敘述個人藝術觀點,與當時社會政商文化界及藝壇活動,關係密不可分,若能系統蒐集,細心研究印證,結合近代名人傳奇故事,於鑑藏欣賞之外,別具深層意義,此為收藏鄧芬作品當中的一大亮點。
鄧芬出身華腴,豪放自命,視錢財如糞土,遊戲人間,平昔惜墨如金,故作畫藏畫不多,珍其畫者,雖先付畫資,亦未必能如願。惟其人天韻高逸,畫迹矜重於時,人爭寶之,大都為名卿巨賈及文友畫友門人所珍藏,港澳眾多名門望族以及若干資深鑑藏家藏量甚豐,惟都不肯隨便示人,坊間流通者甚少矣,當偶有精作面市,慕藝諸君,必爭相庋藏,故價值必有保證,此乃收藏鄧芬書畫的另一亮點。
至於如何鑑別真偽,是藏家最為着重的,鄧芬書畫由於每多有親筆落款,加上其書風獨特,筆勢線條、面容開相別具一格,雅淡而無半點俗氣,故此摹倣不易,若附有名家題跋,藏家自能辨別。過去七八年間,跨國拍賣行拍賣鄧芬畫作,仕女人物立軸,已由港幣五六萬升近十倍,普遍達至五十萬元以上,而且行情繼續看漲。
二、詩曲詞及唱和之作
鄧芬出生於富文學氣息的家庭,自幼天賦過人,古文詩句過目成誦,其詩詞能擺脫前人窠臼,吞霞吐玉,時見新意,創作完全具有鄧芬的個人風格及面貌。鄧芬的曲詞,喜歡運用李商隱的詩,蘇東坡的詞,文詞悱惻芳馨,清逸典雅,娓娓聽來,如見芬傅其人。
鄧芬在上海的時候,與名士袁寒雲相交接,惺惺相惜,在廣東與詩壇祭酒陳融、楊雲史、朱庸齋等相交唱和,於香港文壇與白鶴派宗師吳肇鍾、杜其章、余少颿等詩酒文會,並留有不少墨迹文稿,都是值得收藏和欣賞,既可感受一下文人的抒懷及酬唱雅事,亦能窺見近代粵港文壇之盛况,彌足珍貴。
三、白描人物畫稿手迹
中國白描繪畫,用墨線勾描物像,不施色彩,故又謂之白畫。唐代吳道子是白畫的始祖,其筆法有如流水行雲,運用曲直、粗幼、剛柔、輕重而富節奏的線條,狀寫人物而能衣服飄舉,被稱為「吳帶當風」。名畫家潘天壽嘗謂:「白描稿是全畫中骨線,它決定布局、氣勢、造型、結體、情趣、神態等,而點線面三者中,最難表現的是線,表現對象最明確的也是線。因此,線在中國畫中起的作用,是頭等重要的。」白描畫稿乃畫家作品之筆墨前奏,鄧芬對製作白描人物畫稿非常嚴謹,面相、衣紋、配飾,以至神情動態,都一絲不苟,細緻描繪,充分反映其對繪事之認真。鄧芬的白描人物畫稿,屬於藝術博物館蒐藏對象,現時仍有一定數量,存於港澳藏家。
四、筆記信札、日記、手稿、印譜、畫論及演講稿
藝術人物的文獻舊物,在收藏領域仍是較為冷門項目,然而,近年亦受到一定程度的注視。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上世紀中葉以前,國家社會遭逢巨變,文獻舊物,很多都毁於戰亂,或散佚或破損,往往蹤迹難覓。鄧芬自一九三七年舉家避兵香港,廣州市故居棄置,及後流寓港澳,生活動盪,隨身之文章詩詞、印章文玩、書信日記等,由於遷徙流離的原故,散失不少。坊間現在亦時有發現鄧芬的陳舊手稿、信札、日記、印存等舊物,極具文物價值,若有緣覓得片紙寸幀,不妨收歸私藏。
尋找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藝術蒐藏是高雅的情趣,可以同時具有藝術性、歷史性和趣味性,鑑藏者於閒時覽閱藏品,或自得其樂,或與同嗜友好開懷雅敘,珍品共賞,相信是人生最滿足最快樂的時刻。藝術鑑藏每能帶給我們無限的享受及喜悅,倘能多花一些心思,堅持信念,遠離炒作牟利的心魔,尋找藝術品的真正價值,並加以保存,流傳後世,也是對藝術界和社會的一種回饋。
(作者是鄧芬藝術基金會負責人)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洪慧冰
文:劉季
鄧芬(一八九四至一九六四)是二十世紀廣東美術史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他出身於清末廣州豪富家庭,乃五羊城之望族,書香世代,父親鄧次直以詩詞享譽當世。一九一○年赴南京參觀中國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同年就學於南京暨南中學,與許地山同班同座,當時學校校長是書法大家李瑞清。一九二一年受高奇峰力薦參加由廣東省省長陳炯明主辦及高劍父籌備之廣東省美術展覽,得以名列廣東藝苑,自此聲名鵲起,並開始專注其作畫生涯。一九二三年鄧芬與潘至中、姚粟若、黃般若、黃君璧等創立「癸亥合作畫社」。一九二四年鄧芬參加上海天馬會美術展覽,並開始與薛平海相知交往,並為其易名為薛覺先,取其先知先覺,高人一等。一九二五年「癸亥合作畫社」重組為「國畫研究會」,乃廣東傳統國畫派中心,致力繼承和發揚國畫的理論和技巧。一九二六年鄧芬與鄧爾雅、潘達微在香港設立了「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一九二九年四月應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黃晦聞之邀,以廣東「國畫研究會」代表身分出席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於上海舉辦之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此行乃鄧芬藝術生命中的重要里程,因為得到其總角之交易孺引介,認識上海藝壇及政商名人,周旋於芸芸俊彥之間,如上海政要杜月笙、名士袁寒雲、畫家張大千和黃賓虹等,又出席了杭州的「西湖博覽會」,並在藝術部任職,因而奠定其在北方藝術界的地位及知名度。一九三○年受褚民誼之邀參加法國里昂美展,並成為會員。亦參加了比利時獨立百年美展,獲金獎。
與大師名伶交流書畫詩曲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九月鄧芬攜家人舉家避兵香港,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年間,鄧芬與兒子經常遊走港澳兩地,與張大千、黃君璧、沈仲強等雅集論畫,又與薛覺先、梅蘭芳、任劍輝等曲藝名伶,以及流寓濠江的高劍父、馮康侯、關山月等交往,鄧芬與嶺南畫派及第二代弟子的密切交往也始於此時。一九五○年代鄧芬攜家人移居澳門,繼續與名人雅集,並參與書畫詩曲活動。直至晚年,鄧芬亦經常流連於香港石塘嘴歌座及銅鑼灣避風塘歌舫,批風抹月,閒餘度音審曲,寫詩酬唱,並繼續鑽研畫藝,扶掖後進。
一、繪畫及書法作品
鄧芬書畫,屬於典型「文人雅士」之作品風格,稽古澤新,得文人畫之高致,山水、人物、花鳥、草蟲,以至庭園樓閣,各科皆擅,無不精麗而深於物理,世人每以「馬柳美人三絕筆」譽之,尤以筆下仕女,婀娜多姿,風韻絕世。又其所繪佛像羅漢,梵相形神,莫不合乎法度,法相莊嚴,世罕其儔。鑑賞中國傳統書畫,除了欣賞其筆墨氣韻之外,以具書卷氣者至為可貴。觀鄧芬自題書畫,書卷氣可謂展露無遺,鄧芬詩書畫俱佳,故每畫成署款題識,都極超妙,書法篆刻大師羅叔重嘗云:「近代題畫能兼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行』題識全國數來未足『一席』,芬傅其一也。」此乃鄧芬過人之處,其書法及畫作題識,內容每有提及與名人師友交往情誼,也有敘述個人藝術觀點,與當時社會政商文化界及藝壇活動,關係密不可分,若能系統蒐集,細心研究印證,結合近代名人傳奇故事,於鑑藏欣賞之外,別具深層意義,此為收藏鄧芬作品當中的一大亮點。
鄧芬出身華腴,豪放自命,視錢財如糞土,遊戲人間,平昔惜墨如金,故作畫藏畫不多,珍其畫者,雖先付畫資,亦未必能如願。惟其人天韻高逸,畫迹矜重於時,人爭寶之,大都為名卿巨賈及文友畫友門人所珍藏,港澳眾多名門望族以及若干資深鑑藏家藏量甚豐,惟都不肯隨便示人,坊間流通者甚少矣,當偶有精作面市,慕藝諸君,必爭相庋藏,故價值必有保證,此乃收藏鄧芬書畫的另一亮點。
至於如何鑑別真偽,是藏家最為着重的,鄧芬書畫由於每多有親筆落款,加上其書風獨特,筆勢線條、面容開相別具一格,雅淡而無半點俗氣,故此摹倣不易,若附有名家題跋,藏家自能辨別。過去七八年間,跨國拍賣行拍賣鄧芬畫作,仕女人物立軸,已由港幣五六萬升近十倍,普遍達至五十萬元以上,而且行情繼續看漲。
二、詩曲詞及唱和之作
鄧芬出生於富文學氣息的家庭,自幼天賦過人,古文詩句過目成誦,其詩詞能擺脫前人窠臼,吞霞吐玉,時見新意,創作完全具有鄧芬的個人風格及面貌。鄧芬的曲詞,喜歡運用李商隱的詩,蘇東坡的詞,文詞悱惻芳馨,清逸典雅,娓娓聽來,如見芬傅其人。
鄧芬在上海的時候,與名士袁寒雲相交接,惺惺相惜,在廣東與詩壇祭酒陳融、楊雲史、朱庸齋等相交唱和,於香港文壇與白鶴派宗師吳肇鍾、杜其章、余少颿等詩酒文會,並留有不少墨迹文稿,都是值得收藏和欣賞,既可感受一下文人的抒懷及酬唱雅事,亦能窺見近代粵港文壇之盛况,彌足珍貴。
三、白描人物畫稿手迹
中國白描繪畫,用墨線勾描物像,不施色彩,故又謂之白畫。唐代吳道子是白畫的始祖,其筆法有如流水行雲,運用曲直、粗幼、剛柔、輕重而富節奏的線條,狀寫人物而能衣服飄舉,被稱為「吳帶當風」。名畫家潘天壽嘗謂:「白描稿是全畫中骨線,它決定布局、氣勢、造型、結體、情趣、神態等,而點線面三者中,最難表現的是線,表現對象最明確的也是線。因此,線在中國畫中起的作用,是頭等重要的。」白描畫稿乃畫家作品之筆墨前奏,鄧芬對製作白描人物畫稿非常嚴謹,面相、衣紋、配飾,以至神情動態,都一絲不苟,細緻描繪,充分反映其對繪事之認真。鄧芬的白描人物畫稿,屬於藝術博物館蒐藏對象,現時仍有一定數量,存於港澳藏家。
四、筆記信札、日記、手稿、印譜、畫論及演講稿
藝術人物的文獻舊物,在收藏領域仍是較為冷門項目,然而,近年亦受到一定程度的注視。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上世紀中葉以前,國家社會遭逢巨變,文獻舊物,很多都毁於戰亂,或散佚或破損,往往蹤迹難覓。鄧芬自一九三七年舉家避兵香港,廣州市故居棄置,及後流寓港澳,生活動盪,隨身之文章詩詞、印章文玩、書信日記等,由於遷徙流離的原故,散失不少。坊間現在亦時有發現鄧芬的陳舊手稿、信札、日記、印存等舊物,極具文物價值,若有緣覓得片紙寸幀,不妨收歸私藏。
尋找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藝術蒐藏是高雅的情趣,可以同時具有藝術性、歷史性和趣味性,鑑藏者於閒時覽閱藏品,或自得其樂,或與同嗜友好開懷雅敘,珍品共賞,相信是人生最滿足最快樂的時刻。藝術鑑藏每能帶給我們無限的享受及喜悅,倘能多花一些心思,堅持信念,遠離炒作牟利的心魔,尋找藝術品的真正價值,並加以保存,流傳後世,也是對藝術界和社會的一種回饋。
(作者是鄧芬藝術基金會負責人)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洪慧冰
文:劉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