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歷山:從中國3次涉外戰略 看「一帶一路」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05日 06:35
2016年0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新一份《施政報告》最具有戰略眼光的,是對「一帶一路」的重視,然而這卻在香港引起極大的爭議。有人把「一帶一路」的字眼在報告裏出現40次當作是負面標籤,有意見批評施政報告重視「一帶一路」,是「只與內地有關」、「矮化香港」,是特首向中央「擦鞋」、「博取連任」云云。這些對「一帶一路」的誤讀,說明香港社會應該加深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如果從中國3次涉外戰略(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一帶一路」)看問題,就可能得出公正的理解和評價。


「一帶一路」被一些國際輿論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又叫歐洲復興計劃,它推動了歐洲有關國家實現了戰後的復興。但無論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還是「一帶一路」,都是二戰後國際秩序和人類文明精神的體現。


二戰後,中國曾長期脫離國際秩序和普世規則。中國1949至1978年的歷史,就是脫離國際社會的「窩裏鬥」的政治運動史。其間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遍及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包括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四清、文革等等。據統計,毛澤東批准的全國性運動有52次。這些政治運動使中國人的命運飽受折磨,整個國家動盪不安。


在這期間,中國有過兩次涉外戰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共建政才8個月,朝鮮戰爭就爆發,中國在朝鮮跟聯合國軍打了3年仗。朝鮮戰爭剛停戰,中國又參加了越南戰爭,雖然沒有調用大量兵力,但累計到1975年,投入到越南戰爭的物資總量,比投入到朝鮮戰爭的多。這兩場熱戰,讓中國白白損耗了2000億美元的社會財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兩場戰爭對中國是弊大於利,得不償失。


從長期內鬥與兩場戰爭中覺醒

中國1949至1978年的歷史,無論是長期內耗的政治運動,還是兩次涉外戰略,均對中國造成重大的創傷。要化解歷史遺留的深沉負累,必須有突破性的戰略和思維。終於,30多年前,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中國從此結束了瞎折騰的政治運動,令經濟走上康莊大道,「東方睡獅」終於覺醒。


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中國第三次涉外戰略,但與前兩次不同的是,「一帶一路」不是戰爭,而是合作發展的戰略,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標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化解歷史負累 需突破性戰略

這是一項涉及世界範圍的戰略規劃,其重要性無可比擬。「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的頂層設計,該戰略促進中國和沿線國家之間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利於促進區域的南南合作、南北互動、共用發展、互利共盈,而且也有利於在新的國際環境中推動全方位的國際合作。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演講指出,中國希望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即「五通」),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香港是世界上「五流」亦即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資訊流最融通的地區。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具有國際化和內地作後盾兩個優勢;然則,無論是挑戰還是機遇,都取決於參與「一帶一路」的深度和廣度,而這同時又取決於「五通」與「五流」融會貫通的深廣度。「五通」與「五流」融會貫通、相得益彰,是香港經濟突破瓶頸的關鍵所在。


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回應和參與,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和合作協定,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推進了一批條件成熟的重點合作項目,形成了一套支撐保障體系。


融入國際秩序和普世規則

「一帶一路」這個涉外戰略的基本點是:中國承認迄今為止仍然有效的1940年代確立的聯合國精神,包括從《大西洋憲章》到聯合國一系列文獻所體現的人類現代文明精神。「一帶一路」顯示中國承認人類普世價值和普世規則,接受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一體發展的格局。「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的平台,並非中國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合奏,希望做到互利共贏。


習近平在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強調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表明同世界各國共同致力於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與進步。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表明中國致力於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伙伴關係,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中國曾長期脫離國際秩序和普世規則,「一帶一路」不僅要改善中國跟文明世界的關係,而且要融入整個文明世界的秩序和規則。


香港社會既然希望內地遵守國際秩序和規則,那麼從中國3次涉外戰略看「一帶一路」,就可以避免誤讀,得出公正的理解和共識:「一帶一路」不僅是國家的大戰略,也是香港的大機遇。「一帶一路」是中國融入二戰後國際秩序和人類文明精神的體現,符合普世價值和普世規則,也符合香港社會對自己的國家走向文明社會和民主發展的期盼。


作者是香江智匯主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